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49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到23℃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29℃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42.
中国对虾受精过程中精卵核的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对虾精子以其棘部顶端随机附着在卵上,精子在凝胶膜形成后,第一极体排出前入卵,精子入卵后,絮状的精核经过重建形成雄原核,中国对虾卵子排放时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卵子入海水时,纺锤体的长轴与质膜平行,卵子激活后,纺锤体的长轴开始旋转,旋转至纺鲑体长轴与质膜垂直时,由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外侧的染色体由质膜包裹形成第一极体,受膜举起后,由次级卵母细胞排放出第二极体,此后,单倍雌核重建形成雌原核,雄原核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于卵子中央联会形成联合核,受精后的50分钟纺锤丝牵关染色体称向两极,质膜内缢断裂形成两个细胞的胚胎。  相似文献   
43.
日本沼虾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描述了日本沼虾摄食、领域、防御与攻击、清洁及交配行为,并与其它沼虾类、对虾类、虾蛄类等甲壳动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日本沼虾在水温10℃以上摄食行为活跃,其领域行为明显,防御与攻击行为主要用第2步足。雌虾交配前可能分泌性外激素,雄虾用小触角接收这种激素,从而表现出交配行为。雌虾交配前要进行生殖蜕皮。其交配行为包括试探、守卫、攀爬、拥抱、交配及后守卫等6个连续阶段,在交配阶段排放精荚,持续时间仅2-3s。  相似文献   
44.
45.
46.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进行连续组织切片,以揭示其消化系统的发生和发育。结果显示前肠,中肠和后肠皆发生于原肠胚期,前肠在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胃与食道,胃开口于卵黄囊,后肠肠上皮细胞在第1,2期卵内无节幼体阶段尚未形成有序排列,至第1期卵内蚤状幼体时始形成后肠腔,到第2期卵蚤状幼体时与中有肠连接,中肠在第2期卵内蚤状幼体阶段发育成杯状结构,孵化前与前肠贯通,形成完整的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47.
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研究》2001,22(5):T001-T00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研究了泥螺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卵黄发生早期到晚期,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经历了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内,线粒体多,结构典型,仅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嵴 和内膜逐渐消失,卵黄发生中期,线粒体基质空泡化,嵴和内膜消失,腔内充满颗粒状物质,最后演变成卵黄颗粒,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颗粒的数量和直径逐渐增加,卵黄发生后期,卵质中胞器不发达,细胞质中充满卵黄颗粒,在卵黄颗粒之间仅有少量线粒体存在,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对线粒体在卵黄形成中的功能,去向及行为变化等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
长江华溪蟹精子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9-11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其精子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早期精细胞圆形,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内质同小泡及线粒体。核也为圆形,较小。精细胞开始分化,细胞膨胀为长椭圆形,核质重新分布,分别移向细胞的两端。精子的顶体由高尔基体产生,其过程为:高尔基体分泌产生囊泡,继而形成原顶体囊,进一步发育成顶体囊,最后形成顶体。在顶体囊与核之间有膜复合体。中心粒位于核内面凹陷处。细胞化学反应显示,核杯为Feulgen阳性,顶体为PAS阳性。    相似文献   
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