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71.
 间歇性小剂量地给予甲状旁腺素 (parathyroid hormone,PTH)可促进成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I(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I,IGF- I)由成骨细胞所产生并贮存于骨基质中 ,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为进一步了解向钙性激素和骨源性生长因子对骨生长的影响 ,利用成骨样细胞 ROS1 7/ 2 .8进行体外实验 ,观察了 PTH和 IGF- I这两种在骨生长和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和因子相互作用的效果 ,并对其相互作用机制作出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 :联合使用 IGF- I及 PTH(间歇性给药 )时 ,(1 ) SRB(sodium rhodamine B,SRB)染色显示经 PTH(1 0 -9mol/ L,间歇给药 )和 IGF- I(1 0 -9mol/ L)联合处理的细胞 ,其数目明显增加 ,且明显高于单独处理组 ;(2 ) 3H- Td R参入增加 ,也明显高于单独处理组 ;(3)与增殖相关的原癌基因 (c- fos,c- jun,c- ki- ras)的表达增强 ,明显高于单独处理组 ;(4)骨钙素 (osteocalcin)基因 m RNA表达增强 ,明显高于单独处理组 ;(5) IGF- I(1 0 -8mol/L,1 0 -9mol/ L)可使 PTH受体基因 m RNA表达增强 .这些结果提示 PTH和 IGF- I在成骨样细胞ROS 1 7/ 2 .8增殖分化中具有协同作用 ,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作用的一个环节 .此外 ,IGF- I可能通过增强 PTH受体表达 ,使细胞对 PTH的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972.
沿海地区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休流行病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山市性传播疾病(STD)高危人群中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452例STD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结果3种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25.92,其中NG13.70%、CT31.34%、UU32.71%,混合感染率以CT最高(82.81%),UU次之(75.78%),NG为49.22%。非淋病性尿道炎(NGU)、淋病性尿  相似文献   
973.
沿海地区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中山市性传播疾病 (STD)高危人群中淋球菌 (NG)、沙眼衣原体 (CT)及解脲支原体(U U)的感染状况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145 2例 STD患者的尿道 (宫颈 )拭子标本。结果 3种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 2 5 .92 % ,其中 NG13.70 %、CT31.34%、U U32 .71% ,混合感染率以 CT最高 (82 .81% ) ,U U次之 (75 .78% ) ,NG为 49.2 2 %。非淋病性尿道炎 (NGU)、淋病性尿道炎 (GU)男性患者 CT的感染率高于女性 (P<0 .0 5 ) ,NGU女性患者 U U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P<0 .0 1) ,在 GU中两者相差不大 (P>0 .0 5 )。病原体的检出率明显集中在 2 0~ 40岁年龄段 ,其 STD的感染率高达 85 .47%。提示应将他们列为主要的传染源和高危人群 ,作为 STD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974.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计算预测是研究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环节,但现有算法的预测特异性偏低.在深入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基于保守模体和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两类计算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方法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并探讨了可能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75.
利用PCR扩增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M基因,按正确的读码框与GP5基因串联,成功构建穿梭载体pShuttle-CMV-M-GP5,经PCR、测序鉴定正确。PmeⅠ线性化后在BJ5183大肠杆菌内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DNA。重组腺病毒DNA经PacⅠ线性化后用脂质体转染HEK-293A细胞,在细胞内包装成完整的腺病毒,通过IFA可以检测到M与GP5串联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可以正确地表达目的蛋白。将构建好的重组腺病毒免疫小鼠,结果表明可以诱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应答(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增殖和CTL反应)。证明该重组腺病毒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下一步猪体免疫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6.
为了简易快速地获得大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中期染色体和DNA纤维,以普通小麦根尖为材料,采用羟基脲(hydroxyurea,简称HU),氟乐(trifluralin)结合的双阻断法进行了染色体中期同步化诱导。结果表明,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指数(metaphaseindex)达70%~80%;以同材料小麦黄化苗提取小麦细胞核,成功制备出小麦DNA纤维。这为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调控、染色体形态结构、易位染色体检测和易位染色体片段的精确测量与定位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77.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燃料乙醇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的资源优势,能够促进燃烧、减少排放污染。本文从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综述了发展纤维乙醇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当前纤维乙醇产业的发展现状对纤维乙醇产业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78.
环境因素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家雪  张红平  杜立新 《遗传》2013,35(7):839-846
在哺乳动物中,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甲基转移酶(DNA-methyl transferase, DNMT)的作用下, 以S-腺苷甲硫氨酸提供甲基供体, 将其甲基转移到脱氧胞嘧啶环第5位碳原子形成甲基化脱氧胞嘧啶的共价修饰。DNA甲基化改变组蛋白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染色质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总体来说DNA甲基化水平与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表观遗传修饰, 其并没有涉及遗传信息的改变, 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表型变化。文章围绕环境因素(温度、营养供给、异常化学因子、早期环境刺激和辐射等)对DNA甲基化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这些影响包括亲代和子代DNA甲基化的改变及子代行为和表型变化等方面, 以期进一步阐释环境因素与基因互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9.
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慢性铅暴露和急性给二氧化硫衍生物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钠电流的影响,结果发现,慢性铅暴露组钠电流在-70mV激活,-30mV达到峰值;对照组钠电流在-70mV激活,-40mV达到峰值.两组峰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急性给二氧化硫衍生物于慢性铅暴露组,钠电流在-80mV开始激活,-40mV达到峰值,I-V曲线显著下移.慢性铅暴露使穿越钠通道离子的绝对数量稍微有些减少,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二氧化硫可使慢性铅暴露的海马神经元的INa显著增大.慢性铅暴露推迟了INa达到峰值的时间,但不影响失活时间常数;急性加入二氧化硫衍生物不改变慢性铅暴露达到峰值的时间,却使失活时间常数显著延长.慢性铅暴露使INa的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二氧化硫衍生物使慢性铅暴露的海马神经元上的INa的激活和失活曲线都往超极化方向移动.这些结果表明,铅和二氧化硫改变了细胞膜钠通道对于电压的感应,延长了钠通道的开放时程,这些可能是这两种大气污染物联合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0.
目的:以携带水稻矮缩病毒(RDV)运动蛋白缺陷型(MP-)基因的转基因玉米种子T0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分析、抗病鉴定及农艺性状筛选得到转基因纯合株系。方法:首先对转化种子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其后对各代转基因材料进行PCR检测、农艺性状调查和抗病鉴定。结果:从645粒T0转化种子得到抗潮霉素植株246株,即T1转基因植株。T1、T2、T3、T4代材料的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6.9%、83.9%、94.6%和99.8%,证明RDVMP-基因已被导入玉米自交系中,且目的基因可以稳定遗传到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田间人工接种抗病鉴定结果表明,经过连续筛选,转基因后代植株(系)的抗病性不断提高,T1、T2、T3和T4代中的高抗病材料分别占总材料数的8.9%、31.5%、70.7%和100%;所选纯合系连续2年的发病率均为0,抗病性比相应对照株系提高4级。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株高比对照株系高15.0~33.4cm,穗位高提高13.4~20.2cm,;穗长增加2.0~3.8cm,穗粒数增加10.2~22.8粒。结论:根据分子检测、田间抗病鉴定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选育到96C0502、96C0507和96C0513等抗矮花叶病转基因玉米纯合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