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量从事技术操作工作,例如在生物医药公司、医学院校实验室等从事实验和技术操作,面临所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到这些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理工医学科优势,从适应产业发展的角度,本文主要就挖掘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经、夯实多元化本科知识基础和构建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三方面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2.
四种小鼠便秘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i初步探讨四种小鼠便秘模型建模方法的效果。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32只),实验组分别采用经口灌胃止泻剂复方地芬诺酯、禁水不禁食、经口灌胃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及经口灌胃冰水四种方法建立小鼠便秘模型,处理后观察四种不同方法建立的小鼠便秘模型首粒黑便排便时间、2小时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灌胃复方地芬诺酯、禁水不禁食、硫糖铝及冰水法四种造模方法均可使小鼠首粒黑便排便时间显著延长、2小时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显著减少(P〈0.05)。但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禁水不禁食法处理的小鼠较经口灌胃硫糖铝及经口灌胃冰水诱导的小鼠首粒黑便排便时间显著延长、2小时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亦显著减少(P〈0.01)。结论: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禁水不禁食方法建立小鼠便秘模型更加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3.
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al estrogens, SEs)作为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在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出,其进入生物体后可模拟细胞内源性激素作用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关于SEs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粪便、土壤、水体等介质中的检出及环境行为,以及SEs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迁移和转化,其累积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相较而言,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累积报道较少,但是对于掌握农田系统中SEs迁移转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结合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SEs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吸收累积和迁移转化行为特征,概述了植物吸收代谢SEs的影响因素以及SEs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毒理效应。目前针对SEs的植物体吸收大多数仍基于室内模拟实验,对于其在土壤-植物多相态体系中迁移转化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除室内模拟实验外,对实际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更具价值,特别是SEs土壤-土壤水-植物多相态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2)应结合SEs的来源,探究畜禽粪便、城市污泥及污水等不同源SEs对植物吸收、累积污染物的影响及污染风险;(3)加强对农作物体内SEs残留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定SEs农作物检出及人体摄入的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94.
小麦蓝矮植原体染色体DNA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小麦蓝矮(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建立WBD植原体染色体分离纯化体系.[方法]采用差速离心和脉冲电泳(PFGE)方法富集纯化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并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进行检测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脉冲电泳凝胶中出现一条大小约为650 kb的条带,经PCR检测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该条带为WBD植原体的染色体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结合的方法可以将WBD植原体基因组的相对拷贝数提高436.5倍.[结论]采用差速离心与脉冲电泳法结合可以有效地从感染WBD长春花中分离到纯的WBD植原体染色体DNA,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大小约为650 kb.  相似文献   
95.
微生物的电子传递过程在生命进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电子传递研究的深入开展,微生物纳米导线、导电生物被膜及种间电子传递等多种新型的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机制不断被发现,微生物电子传递的距离也从纳米级拓展至厘米级。这些微生物的长距离电子传递过程环环相扣、相互协同,从而构成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并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共同发挥作用。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已成为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电子传递的距离为主线,对不同尺度的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过程及网络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纳米尺度的电子传递网络(周质空间和外膜表层)、微米至毫米尺度的电子传递网络(纳米导线、细胞间电子和导电生物被膜)、厘米尺度的电子传递网络(电缆细菌)等,并分析了该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6.
矿物是无机自然界吸收与转化能量的重要载体,其与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体现出矿物电子能量对微生物生长代谢与能量获取方式的影响。根据电子来源与产生途径,以往研究表明矿物中变价元素原子最外层或次外层价电子与半导体矿物导带上的光电子是微生物可以利用的两种不同胞外电子能量形式,其产生及传递方式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电子载体密切相关。在协同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中,矿物不同电子能量形式之间既有相似性亦存在着差异。反过来,微生物胞内-胞外电子传递途径也影响对矿物电子能量的吸收与获取,进而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在阐述矿物不同电子能量形式产生机制及其参与生物化学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基础上,综述了微生物获取矿物电子能量所需的不同电子载体类型与传递途径,探讨了矿物不同电子能量形式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影响,展望了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利用矿物电子能量调节其生命活动、调控元素与能量循环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7.
缅甸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向南开放、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缅甸药用生物资源丰富,其传统医药已有两千年使用历史。中缅医药文化的共通性、药材资源和消费市场的互补性使两国传统医药贸易与合作研发潜力巨大,两国传统医药合作可作为"一带一路"实施的良好媒介和载体。本文简要概述了缅甸传统药物应用及研发情况,"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开展传统医药合作的必要性及两国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近况,并对当前可开展合作研发的领域进行了分析。两国传统药物合作将能有效促进两国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传统医药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享。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究超快通道麻醉辅助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对行心脏手术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心脏手术的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脏超快通道麻醉,实验组患者实施心脏超快通道麻醉辅助BIS监测。术后6个月,使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两组麻醉前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比对,并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术后6个月时智力测试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数间对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超快速通道的患者相比,行全身麻醉心脏手术患者使用超快速通道麻醉辅助BIS监测麻醉及单用超快速通道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当,但前者的安全性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9.
李艳  杨雪松 《遗传》2011,(6):600
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例如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迁移、凋亡和信号传导等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PTEN基因在早期胚胎原肠胚期后部原条细胞迁移的  相似文献   
100.
大豆蚜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其控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间,分别在辽东山区和辽西半干旱丘陵地区设置试验田,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控蚜作用进行研究。共鉴定辽宁地区大豆蚜天敌7目、16科、44种,其中优势天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居首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蚜天敌田间消长表现连续6个阶段,即初见期、波动期、上升期、盛期、下降期和消退期;田间3年平均大豆蚜数量与天敌(天敌单位)总体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各年度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也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辽东地区天敌跟随紧密并随蚜虫数量变化波动,具有明显的自然控蚜作用。其中,7月11-21日天敌发生盛期与蚜虫高峰期吻合,蚜虫急剧下降;7月下旬后,受高温、多雨、蚜霉菌作用、植株老化等影响,蚜虫种群逐步下降、消退,天敌也陆续迁出豆田。辽西地区天敌迁入豆田比蚜虫晚10~15d,对前期蚜虫控制弱,且天敌峰期滞后蚜虫5d左右,一般年份蚜虫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