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 IC),XTT减低法评价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 IC(SM IC80,SM IC50)及对白念珠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野菊花、土槿皮和决明子SM IC80为125 mg/m l,其余中药SM IC80为250或500 mg/m l;地肤子SM IC50为7.81 mg/m l,川芎、苏梗、藿香和决明子SM IC50为15.63 mg/m l,其他中药SM IC50在62.5~250 mg/m l。10味中药在100 mg/m l时均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细胞的黏附,10 mg/m l时地肤子、苏梗和苦参对黏附仍具抑制作用。结论该10味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2.
【目的】为明确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幼虫的发育状况,以便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通过野外采样获取不同发育状态的栎黄枯叶蛾幼虫,对其头壳宽度,体长,体宽,额宽,上颚基部宽和单眼间距6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推断栎黄枯叶蛾幼虫的龄数。【结果】栎黄枯叶蛾幼虫有7龄,头壳宽度为最佳分龄结构。单眼间距、额宽和上颚宽3项指标均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手段,体长和体宽变异较大,不宜用作幼虫龄数划分。【结论】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三七的自毒与化感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自毒作用随其播种密度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性。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分泌物对油菜生长具有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油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苗高的抑制效应;(2)三七水浸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不尽相同,对小麦主要表现为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苗高及须根数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油菜则表现为对其种子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最长根长具有促进作用;(3)三七存在明显的化感自毒作用,其自毒物质可能为影响其连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体外扩增快、免疫原性低的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在体内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种子细胞。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方法,包括化学试剂、中药制剂、机械力和电磁刺激、心肌环境因子、损伤组织条件培养、组织工程方法等,为其在心肌损伤性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腹泻的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卒中并发腹泻的发生率。方法:对2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腹泻并发症的发生,分析一般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泻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糖尿病的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的并发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入院时GCS昏迷量表评分、营养状况、糖尿病史、抗生素使用有关(OR=4.36、8.78、4.48、6.26、5.64),腹泻组和非腹泻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的患者易发生腹泻,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合理饮食,尽量减少医疗干预措施的影响,可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8种,分属獐亚科、麂亚科、鹿亚科和美洲鹿亚科,占全球鹿种的41.7%(盛和林等,1992).在皖南分布的鹿科动物有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 pseudaxi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黄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adus cephalophus)(王岐山,1990).2001年11月从泾县获得一具标本(图1-A,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体形及大小似梅花鹿,身体背部毛棕褐色,无明显白斑,尾背面黑色、腹面纯白,但鹿角主干表面光滑,无眉叉及其它分叉.鹿角是鹿科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有蹄类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7.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 rubusta)、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 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8.
应用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措施(施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即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控制措施的组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100ml^-1和机油乳剂(300X),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起到保护菜豆免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鹅喉羚是易危物种之一,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快速准确评价其生境质量具有方法学意义和动物保护实际价值。以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区,通过全年不同季节多点野外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鹅喉羚的生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构建了适宜于研究区的基于植被类型和水源地为主要评价因子的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2)通过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认为水源和植被是影响保护区鹅喉羚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距水源地2000 m以内的胡杨、梭梭、柽柳群落最适合鹅喉羚的生存,距水源2000—5500 m的区域为水源的中度适合区域,距水源5500 m以外植被稀少的地区不适宜鹅喉羚的生存;3)研究区域鹅喉羚生境面积春季为2339 km2,夏季为2880 km2,秋季为2728 km2,冬季为2862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1.5%、75.6%、71.7%和75.2%;4)目前在保护区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人类活动地区与鹅喉羚生存环境空间上具有重叠性,但人类活动强度尚没有显著影响到鹅喉羚的生存,保护区的存在为鹅喉羚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5)由于保护区上中游人类的生产与开发,保护区水资源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这可能成为影响鹅喉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今后需要优化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配置,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鹅喉羚的干扰,以有利于鹅喉羚的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40.
疫病是我国植胶区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作者从云南西双版纳和广东海南岛的橡胶树和胶园土共分离出57株疫霉菌种。通过分类研究,共鉴定出4个种:恶疫霉 Phytophthoracactorum(Leb.& Cohn)Schroeter,辣椒疫霉 P.capsici Leoman,柑桔褐腐疫霉 P.citrophthora(Sm.& Sm.)Leonian,和棕榈疫霉 P.palmivora(Butl.)Butler。其中辣椒疫霉是首次在橡胶树上发现。我国橡胶树疫霉的种群结构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有所不同,除棕榈疫霉外,其余3种在东南亚和南亚均未发现。而东南亚常见种:簇囊疫霉(P.botryosa)、橡胶疫霉(P.heveae)和蜜色疫霉(P.meadii),在我国却迄今尚未发现或有待证实。以前报道分离自胶园土壤中的芋疫霉(P.colocasiae),可能系柑桔褐腐疫霉之误。绝大多数分离物经配对培养均可产生性器官:辣椒疫霉的A~1交配型和A~2交配型大致相等;柑桔褐腐疫霉和棕榈疫霉的A~2交配型则明显多于A~1交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