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性丝孢酵母菌株以木薯淀粉水解液为原料合成微生物油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影响油脂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其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温度、C/N、pH对油脂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油脂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78°C、C/N 126.18、pH 6.69,油脂产量达到14.88g/L,比优化前提高了28.6%。同时,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酯等,是优良的生物柴油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222.
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导致沙棘长势衰弱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分别在5个恒温(19,22,25,28和31℃)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栎黄枯叶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取食量、交配率、产卵、寿命等的影响。【结果】在19~31℃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4±0.45,10.85±0.87,14.56±0.85,9.65±0.54和10.48±0.52℃,有效积温分别为341.22±9.54,1 285.64±17.65,445.35±8.65,13.34±1.25和2 085.35±25.84日·度。幼虫总取食量和交配率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而成虫的产卵量在22,25和28℃下明显高于其他温度,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结论】22~28℃之间是栎黄枯叶蛾较为理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3.
为了有效控制三代虫病, 实验以寄生于金鱼的小林三代虫(Gyrodactylus kobayashii)为动物模型, 研究了两种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溶液(NaClO)和二氧化氯(ClO2)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 在离体(in vitro)条件下, 当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 时, 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均少于2h, 而对照组中小林三代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是20.8h。当ClO2的有效浓度0.15 mg/L时, 70%以上的虫体发黑, 而其他浓度处理组, 大部分虫体即使死亡, 虫体依然保持透明。在在体(in vivo)条件下, 当 NaClO的有效浓度0.2 mg/L或ClO2的有效浓度0.5 mg/L 时, 驱虫率都几乎达到100%, 并且驱虫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当ClO2的有效浓度为0.6 mg/L时, 养殖水体出现了白色絮状物。在在体条件下, NaClO的驱虫效果好于ClO2。在金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中, NaClO和ClO2的安全浓度分别是0.18和0.48 mg/L, 仅稍低于其在在体条件下完全驱除小林三代虫的最小浓度(0.2、0.5 mg/L), 说明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在驱除三代虫时对金鱼不太安全, 因此, 在治疗金鱼的三代虫病时要慎使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氯。然而, 这两种消毒剂能否适用于其他鱼类三代虫病的治疗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4.
【目的】枣飞象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是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枣飞象在陕北黄河沿岸枣树种植区暴发成灾,给陕北红枣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枣飞象成虫在陕北枣区的空间分布型及最佳抽样技术,为枣飞象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于陕西省佳县枣区,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枣树样地,采用五点抽样法、双对角线抽样法、棋盘式抽样法、平行线抽样法和Z形抽样法抽取受害枣树,随后采取分层取样法分别统计每株枣树上枣飞象成虫数量。采用t-检验对这5种抽样方法的适合性、代表性和变异程度进行了比较,确定最理想的抽样方法;随后用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分析法以及Taylor幂法则对枣飞象成虫在枣区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选用Iwao提出的理论抽样公式和序贯抽样公式确定了枣飞象成虫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结果表明,5种抽样方法都适合枣飞象成虫在陕北枣园的调查,其中以平行线抽样方法最为理想,枣飞象成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个体群,且个体群的聚集度与其成虫数量成正比,枣飞象个体群聚集原因是由于某些环境成分或者是本身聚集性活动中的一个因素或共同作用引起的。建立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8.995/m+0.0203),序贯抽样模型为T_0', T_(0(n))'=30n±47.53(1/2)~n。【结论】枣飞象成虫在田间最理想调查方法为平行线抽样法,枣飞象在陕北枣区成虫分布型呈聚集分布,为陕北枣区枣飞象的监测预报及可持续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25.
缨翅缨小蜂属新种记述(膜翅目:缨小蜂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缨翅缨小蜂属Anagrus Haliday隶属于缨小蜂科(Mymaridae)。该属的特征比较明显,除跗节节数、翅的形态、雌、雄触角节数易于与其他属相区别外,小盾片的后面还有分为左右两片的后小盾片(图 1b),这也是该属的明显特征。该属已有记录的达85种,其中分布于南美的4种,北美的14种,非洲的5种,欧洲的56种,大洋洲  相似文献   
226.
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自陈心陶等(1965)报告后,近年来陆续在福建、浙江等地发现其囊蚴(李友松等,1980;孟文贤等,1980);并对其形态、染色体核型等展开了研究(何毅勋等,1982;彭德华,1984;雷昌球等,1983),然而对其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及其在流行区的感染强度等,迄今所知甚少。为此,我们于1984年1—6月,前后5次深入流行区,开展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所用溪蟹标本,均采自松阳县安民乡大潘坑村一条窄溪,此地系瓯江上游一侧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227.
本文记述寄生于黄纹竹斑蛾Artona funeralis Butler卵的赤眼蜂属一新种。已知分布于湖南。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斑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artonae新种 雄:体长0.45毫米。体黄,腹部黑褐。触角(图1)鞭节较长,长为宽的6倍,触角毛约45根,最长毛为鞭节最宽处的3.5倍,鞭节长为柄节的3.2倍,柄节长为宽的2倍。前翅(图2)长为宽的2倍,臀角缘毛为翅宽的0.14倍。雄性外生殖器(图3):阳基背突不明  相似文献   
228.
白、苗、土家、彝族组特异性成分亚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结合免疫固定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四个少数民族的组特异性成分(Gc)的亚型分布。白族、苗族、土家族、彝族Gc~1F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82,0.4229,0.3592,0.4248;Gc~1S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035,0.2687,0.2864,0.3301,Gc~2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0.2577,0.3035,0.3342,0.2208。另外,在四个民族中发现十六个个体带有Gc的罕见变异型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29.
华溪蟹只分布在我国,它们是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我们在防治肺吸虫病的过程中,对浙江华溪蟹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分布的季节变化 我们调查了丽水县庞山地区,那里的水温以1月份最低,仅8℃,7月份最高,达30℃。随着水温的变化,其分布也会有变化。当水温低于20℃时,活动显著减弱,匿居于石块底下;当水温低于10℃时,则栖息于向阳一侧的石块下,有的甚至栖息于沙土中。这一段时间,可能是休止期。当水温超过20℃时,特别是超过25℃时,即迁居至深水(50—100厘米)块石下。一般不挖洞穴居的,但有  相似文献   
230.
广东拱颏瓢虫属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拱颏瓢虫属Stethorus Weise为小型瓢虫。目前该属已有记录最小的种为Stethoruskeralicus Kapur(Kapur 1961),体长仅0.85毫米,最大的种为Stethorus cruralis Sicard,体长亦仅达1.75毫米。主要以叶螨为食,是叶螨Tetranychus,Paratetranychus等的重要天敌。该属昆虫分布甚广,遍及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新北区,Kapur(1948)说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