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综述了植物种群分子生态研究中各种标记法及其应用,包括等位酶、AFLP、RAPD、SSR及RFLP等方法,并根据所涉及的有关研究论述及研究工作总结比较了各种方法应用在植物种群学研究中的利弊,强调应依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各种标记方法对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质和量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2.
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演替各阶段的种子库的种类组成以草本种、灌木种占优势,分别为20.35%-66.67%和16.09%-35.40%,乔木种的比例很小,为0.35%-11.76%;演替初期种子库的种类最多,为31种,针阔混交林阶段最少,为22种,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种类增加至30种,至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基本保持稳定为25-26种。种子库中各层出现的物种数由上而下逐渐减  相似文献   
43.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的藤本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藤本植物是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野外考察中物种及无性系分株鉴定的困难,长期以来在生态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为揭示中国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作者研究了其科属组成、区系成分和攀援方式。结果显示:中国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计有85科409属3,073种(含变种、亚种),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11.3%;其中草质藤本898种,木质藤本2,175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3.3%和8.0%。中国藤本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显著,热带分布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或总属数(不含世界广布科属)的87.9%和79.2%;有14个含藤属为中国所特有,但没有特有含藤科。中国藤本植物最主要的攀援方式是缠绕类,占藤本植物总数的56.7%;其次为蔓生类和卷须类,分别占22.1%和17.0%;吸附类藤本种类最少,只占4.2%。  相似文献   
44.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土壤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内伶仃岛不同群落中薇甘菊土壤种子库动态。结果表明,在薇甘菊土壤种子库中,上层(0~3cm)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下层(3~5cm),从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活力种子逐渐减少,幼苗主要由上层土壤中的种子萌发而成。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薇甘菊种群的开花结实,从而影响到薇甘菊种子的产生和种子库的储量。处于演替后期的群落中种子库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5.
简述了在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建立红树林永久样地的意义和目的并对永久样地的群落进行了植株定位记录调查。  相似文献   
46.
黑石顶森林中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进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石顶人工林演变成的次生针阔混交林于1986年皆伐火烧成裸地,其恢复进程表明:次生裸地上群落恢复迅速,从由马尾松(Plnusm。)一木荷(Schimasuperba)一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开始,至1990年,森林群落已基本重建起来,其中乔木种类达42种,与样地原群落的相似系数为0.6250,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略高于样地原群落。与1986年定位的其他样地上的群落按林龄由小到大视作一大于50年的演替系列进行比较,发现从裸地到针阀混交林,再到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乔木种总数和个体密度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先迅速增加,然后呈现下降趋势,再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47.
本地大型木质藤本刺果藤Byttneria grandifolia Candolle 在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灾变性生长。为揭示这一现象产生的机理并探索对其管控的措施, 开展了习性观测及割除试验。结果表明: 刺果藤茎能匍匐状生长、疏松交织多年堆积形成常绿茎叶覆盖层; 刺果藤能适应较宽广的土层厚度与水分含量变异, 但灾变生长仅出现于高光照生境; 刺果藤的扩展主要靠藤茎向丛外生长, 割除后恢复较慢。刺果藤终年常绿茎叶覆盖层是危害产生的结构基础; 刺果藤适应性较强, 但光照充足的生境是产生灾变性生长的必要条件; 割除藤茎能有效地为乔灌木嬴得较长的、不受覆盖的生长时间; 在受控条件下可利用刺果藤作为常绿地表覆盖物。  相似文献   
48.
锥栗种群在鼎湖山三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Amplified fragmen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在3个不同群落亚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3个群落分别是: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采集的叶要进行DNA提取,酶切、连接、PCR扩增后进行变异性聚丙烯酰胺的凝脉电泳,银染后把所得带进行1/0标记。结果表明,四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7,20,33,39条带,其中分别有15,15,18,26条是多态性带,说明其多样性较高。用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分析表明75.36%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内,24.64%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间,极显著(P<0.001)。使用Nei遗传距离进行了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UPGMA)。其聚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群落亚种群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亚种群的种群聚合在一起。上述结果说明锥栗不同亚种群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这是种群本身遗传特性的反映,并与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即不同群落微环境对种群遗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植物分子生态学进展(Ⅰ)—遗传结构和杂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物种遗传结构和杂交的角度介绍了当前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对于物种遗传结构,文章分析了物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对它的影响,强调了种群不同世代遗传结构研究的重要性。而在杂交研究领域,文章揭示了分子生物学手段有着比传统形态分析方法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0.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在3个群落中设置样方,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测定了薇甘菊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薇甘菊种群的分布格局主要受自身的生物学特征和微环境的影响,呈随机或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标和平均拥挤度多对1.0没有显著的偏离,负二项参数则较大;而聚集分布的种群其聚集强度指标则符合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