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果厚壳桂幼苗未有准确对应于年龄的外部特征,通过相应样地中幼苗的解析,得出了以幼苗高度和基径对年龄的二元线性回归相对准确地划分幼苗年龄的方法,它优于单纯采用高工级或基径级划分年龄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为非毁坏性的研究现存幼苗的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
黄果厚壳桂幼苗未有准确对应于年龄的外部特征,通过对相应样地中幼苗的解析,得出了以幼苗高度和基径对年龄的二元线性回归相对准确地划分幼苗年龄的方法,它优于单纯采用高度级或基径级划分年龄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为非毁坏性的研究现存幼苗的年龄结构提供了依据。1993年起开始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种群幼苗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黑石顶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年龄结构以2龄和3龄幼苗占优势,幼苗的年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年度波动性,其中由3龄到4龄幼苗多度大幅度地下降。将幼苗以每10cm为一级划分高度级发现黑石顶黄果厚壳桂幼苗中有一个以高度为10—30cm幼苗占明显优势的幼苗库,这个幼苗库主要由2—4龄幼苗组成。  相似文献   
23.
采用2×2列联表,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有14对(正协变9对负协变5对),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仅有5种。全为正协变,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只有4对,其中3对为负协变,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20对,19对为正协变,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著的种间协变。  相似文献   
24.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林下土壤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及其附件,测定了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的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林下土壤的呼吸速率。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马尾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650~4.0μmolCO2m-2s-1,松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在1.70~3.950μmolCO2m-2s-1之间。林下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和土壤空气相对湿度可用拟合,据此并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推算出马尾松林和松阔混交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量分别为31.027、36.629 tCO2hm-2,后者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5.
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不同群落中的种子生产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3个群落花甘菊种群种子生产的3个特征即花序特征、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中小花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干粒重存在显著差异,小花数变异范围为93281.6-154698.0朵/0.25m^2;平均结实率为25.75%一34.58%;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23673.40—52616.71粒/0.25m^2;干粒重为0.0880—0.10208。在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种群和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种群中,前者的种子较大。结合薇甘菊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6.
森草净杀灭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森草净(即70%嘧碘降水溶性粉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1~0.02g.m-2,结果表明:各浓度的森草净杀灭效果均较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坡地和溪谷生境中,森草净用药量分别为0.05~0.1g.m-2、>0.2g.m-2能较彻底地杀灭薇甘菊。应用HPLC法检测样地土壤中嘧磺隆残留量,溪谷土壤中嘧磺隆半衰期C=C0.e-0.083T,T1/2=8.4,施药后37d消解95.9%,坡地高浓度级半衰期C=C0.e-0.046T,T1/2=15.1d,施药后37d消解85.0%,坡地低浓度级半衰期C=C0.e-0.090T,T1/2=7.7d,施药后15d消解74.2%。不同浓度森草净处理样地,施药后7、15、37d均可检测到嘧磺隆,并且含量越来越小,但施药后68d的土样,均未检测到嘧磺隆的存在。  相似文献   
27.
重要值-面积曲线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要值—面积曲线不仅可以确定群落最小面积,并可绘出种群的相对稳定的重要值,表达出群落的最主要特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种类复杂而偶见种又很多的森林群落中,如以传统的种—面积曲线确定的最小面积会很大,但实际上许多偶见种对群落性质的影响并不重要。如应用重要值—面积曲线获得的最小面积虽然相对较小,但它能满足群落学研究的需要。在寡种群落中,以种—面积曲线确定的最小面积会过小,不足以表达群落的主要特征,而重要值—面积曲线则可得到较大的,足以表达群落特征的最小面积。本文提出重要值数学公式,以及重复随机集合取样的数学公式为:以助于确定最小面积。  相似文献   
28.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锋种马尾松、杉木和荷术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群落透光度的影响最大,阳生性种鸭脚木、泡花树、罗浮柿和腺叶山矾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别不大,中生性种小叶胭脂、硬叶稠、短花序桶、陈氏钓樟和黄果厚壳桂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密度的影响最大,而中生性种粘木和阿丁枫与群落透光度的关联度最大。环境因子对演替各阶段优势种群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群落透光度>物种丰富度、群落密度>土壤条件,在各优势种群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中,中生性种受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9.
分子遗传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遗传保护的内涵和遗传保护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从遗传多样性检测、种群内遗传变异及进化分化的鉴别、就地或移地保护物种的繁殖与遗传保护、遗传结构地理差异、种群大小的遗传基础与保护等方面综述了遗传保护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广东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流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凋落物有明显的年限和季节变化。4年间平均凋落物流为9.363MJ.m^-2.a^-1,其中凋落叶占81.95%,1994年凋落物能流为7.357MJ.m^-2.s^-1,低于平均值21.4%。说明了影响我国常地林凋落物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年限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