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71.
李锋  成超男  杨锐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519-27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不仅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圈资源供给能力降低, 而且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实施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但全球生态系统退化仍在继续, 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文章首先厘清生态系统修复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与理论。其次, 归纳生态系统修复的全球议题, 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储存、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与适应性管理、公平性与多主体参与等方面。然后, 总结我国森林、草原、河流与湿地、海洋与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与修复进展, 梳理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3种措施的进展与不足。最后,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的多元融资政策与渠道、荒野生态保护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城镇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生态系统修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等五个方面进行展望, 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叶绿体分裂蛋白PLASTID DIVISION1(PDV1)胞质侧结构域的高效可溶性表达条件,并得到高纯度目的蛋白。方法:通过改变表达载体种类、基因片段大小、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的方法,以及运用分子伴侣的协助,实现目的蛋白高效可溶性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结果:(1)带His标签的目的蛋白大部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2)截掉疏水区域并与增溶标签GST或NusA融合表达,再通过改变诱导表达条件,可以实现PDV1胞质侧结构域的可溶性表达;(3)比较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量,选择高效可溶性表达体系,并在该条件下纯化得到高纯度目的蛋白。结论:PDV1胞质侧结构域的高效可溶性表达及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及其在叶绿体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石叶概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12,31(1):41-50
石叶(Blade)是旧石器时代重要的石制品类型之一, 中国对石叶的研究始于1923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然而目前对石叶的定义仍有所不同; 且着重于形态(如长宽比)的定义在实际操作时容易扩大石叶的范围。本文重新审视石叶的定义, 着重强调其技术和背脊属性, 将石叶定义为, 从预制有平直脊的石核上剥制的两侧边中上部平行或近平行, 背面有平直的脊, 长度一般为宽度的两倍以上, 宽度超过12mm的石片。打制石器的形态变异大, 遗址中常出现一些形态上类似石叶的石片, 但其缺乏明显的石叶技术,这类产品可称为"长石片"。确定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的关键是, 深入分析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石核及石叶技术; 只有以"操作链"的思想, 考察石叶产生的过程, 才能有效地确定石叶技术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74.
庄浪县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新发现的含丰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AMS14C测年及气候事件对比相结合的综合年代研究显示, 遗址主要文化层时代集中在距今4.6~2.3万年间, 属于晚更新世晚期。遗址所在的陇西盆地发现近50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址, 测年、黄土地层学等的综合年代学研究利于建立该地区晚更新世完整的年代学框架, 为我们进一步讨论晚更新世人类行为演化、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的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罗汉果生长动态与叶片矿质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小雪  李锋  韦霄   《广西植物》2005,25(6):602-606
对一年生罗汉果种薯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植株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6~9月 为罗汉果植株生长速度最快时期,叶片中的N、P、K等矿质营养元素浓度的月变化则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而 变化,其中N的浓度变化有两个峰点,分别在5月、7月,P、K的浓度变化最高点分别在6月、7月,N、P和K 的浓度变化最低点分别在11月、10月。相关分析表明,罗汉果植株的月生长总量及各级侧蔓的月生长量与叶 片中的N、P、K含量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要提高罗汉果产量,施肥的重点应放在5~9月。6月 以前以有机肥、磷肥为主,施以适量速效性氮肥,10月以后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和叶片中N、P、K含量,施 用适量的N、P、K肥,防止早衰。  相似文献   
76.
为了探索通过血液系统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方法,以中国猕猴为动物模型,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 serotype 5,HAd5)为载体携带报告基因在体外直接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首先对HAd5在体外感染PBMC的条件进行优化,证实离心力可提高HAd5的感染效率;细胞分群结果表明HAd5特异感染PBMC中的CD14 单核细胞,仅感染小部分自然杀伤细胞,但几乎不感染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首次发现:猕猴体内预先存在的抗HAd5中和抗体滴度越高,其单核细胞在体外对HAd5的易感性越强.这种现象将拓宽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和疫苗的临床应用范围,尤其是对预先存在腺病毒中和抗体的人群更具意义,为探索更方便有效的基因治疗和疫苗研究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7.
在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过程中 ,发现CDK抑制因子P18INK4C在人类胃腺癌转移细胞株RF 4 8中的表达较其原发灶细胞株RF 1明显下调 .这提示P18INK4C表达差异与胃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构建P18INK4C 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入RF 4 8增强P18INK4C的表达 ,研究其对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体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以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P18INK4C与人类胃腺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增强P18INK4C表达可以使胃腺癌原发灶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 ,而对RF 4 8的细胞周期和生长增殖能并力未产生影响 .上述结果提示 ,P18INK4C参与人类胃腺癌转移过程 ,在此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可能并不是调节细胞周期 ,而是与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78.
李锋  宋浩 《生物工程学报》2017,33(3):516-534
电活性微生物(产电微生物和亲电微生物)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双向电子和能量传递来实现多种微生物电催化过程(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电解电池、微生物电催化等),从而实现在环境、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为开发有效且可持续性生产新能源或大宗精细化学品的工艺提供了新机会。但是,电活性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效率比较低,这已经成为限制微生物电催化系统在工业应用中的主要瓶颈。以下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电活性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合成生物学如何用于打破电活性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途径低效率的瓶颈,从而实现电活性微生物与环境的高效电子传递和能量交换,推动电活性微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79.
朊病毒病,即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是一类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散发性、感染性和遗传性3种形式。在朊病毒病的病理过程中,细胞正常朊蛋白PrPc(cellular PrP)转化为异常构象的PrP^Sc(scrapie PrP)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朊病毒的增殖如何导致神经元凋亡仍不清楚。PrPc的胞内运输在朊病毒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朊病毒感染后PrP^C转化为PrP^Sc,及遗传性朊病毒病中PrP突变可能影响PrP的生物合成、亚细胞定位及转运过程,通过干扰PrP^C的正常功能或产生毒性中间体而导致神经系统病变。现对近年来关于PrP胞内运输在朊病毒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0.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