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41.
以盆栽当年生广西地不容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50%、30%和15%自然光强)对其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广西地不容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先减小,而后稍有增大;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0%和50%光强下显著高于100%和15%光强处理;叶片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大,Car/Chl随光强的减弱而减小,Chla/Chlb比值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单叶面积随生长光强的减弱而增大,比叶重(LMA)则随着生长光强的减弱而减小;30%光强下广西地不容块根生物量最高,光照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广西地不容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光照过强或过荫均对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光合速率降低,生长减缓,块根生物量积累下降,30%光强是其当年生苗生长的最佳光强。  相似文献   
142.
对不同倍性罗汉果果实的生长动态、甙类含量动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倍体与二倍体果实的生长和甙类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果实的生长动态均可分为3个时期:迅速生长期(1~20 d)、缓慢生长期(20~30 d)、停止生长期(30~90 d),80 d时果实的形态达到最大值,4x>2x>3x,多倍体表现出巨大性。而甙类含量的动态随日龄的增长均表现为:苦味的甙ⅡE转化为甙Ⅲ,两者依次出现和消失;最终都转化为高甜度的甙Ⅴ,即成熟罗汉果以甙Ⅴ为主;80 d时甙Ⅴ的含量达到最大,4x>3x>2x:多倍体的甜甙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三倍体还具有无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3.
用751-GW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用条件下海带水浸泡对海带中碘的溶出影响.结果表明:浸泡过程中,浸出的无机碘性质不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浸提周期的延长、浸泡水量的增加、不同的浸泡液酸碱度,浸提液中的I-存在一个浸出与挥发之间的平衡,约在40~45℃,浸泡2~3h,海带与水浸泡比例在1∶600,溶液pH值在6.5左右时,无机碘含量达到最高峰,其后,溶液中的I-逐渐降低;而有机碘虽然浸出速度较I-慢,但性质稳定,不挥发,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增高,到10~11 h直至趋平.  相似文献   
144.
Tau融合蛋白及其缺失突变体与朊蛋白的体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部分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中,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与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发生共定位,tau蛋白可能在朊病毒病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本室已经证明二者可以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本文进一步分析了tau蛋白与prion的体外相互作用及作用位点. 利用RT-PCR方法从人源细胞系SHSY5Y cDNA中扩增出微管相关蛋白tau全长cDNA序列,克隆至质粒pGEX-2T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tau. 利用GST pull-down及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全长tau蛋白与PrP23-231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进一步表达tau 蛋白的各种缺失突变体,确定tau蛋白与PrP蛋白的相互作用位点. 结果表明,所表达的全长tau蛋白及各种缺失突变体均为可溶性蛋白,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各种蛋白均能很好的被tau蛋白单抗识别. GST pull-down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均显示,原核表达的全长tau蛋白可与全长的PrP蛋白在体外发生相互作用,并确定相互作用位点位于tau蛋白的N端序列及中段的重复区. 上述结果为研究tau蛋白与PrP的相互作用在朊病毒病的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5.
抑制P18^INK4C表达对胃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过程中 ,发现CDK抑制因子 (CKI)P18INK4C在人类胃腺癌转移细胞株RF 4 8中的表达 ,较其原发灶细胞株RF 1明显下调。这提示 ,P18INK4C表达差异与胃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为此 ,通过反义RNA技术抑制在RF 1中的表达 ,研究其对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体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以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P18INK4C与人类胃腺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抑制P18INK4C的表达 ,可以使胃腺癌原发灶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明显增加 ,抑制前RF 1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仅为抑制后的 4 4 %。然而 ,RF 1的细胞周期和生长增殖能力 ,并未因为P18INK4C表达的改变而受到影响。上述结果提示 ,P18INK4C参与人类胃腺癌转移过程 ;在此过程中 ,其主要的作用可能并不是调节细胞周期 ,而是与胃腺癌原发灶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6.
忆水洞沟2007     
2007年8月间,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考古所合作的宁夏水洞沟的发掘工作,本打算结束后写一篇《记水洞沟2007》,可惜因种种原因,始终未动笔。然而在水洞沟的经历,像极了一杯美酒,愈陈愈发得香气四溢,于是那些经历在我脑中不断的翻腾,总想冲破脑袋跃于纸上,便有了这一篇《忆水洞沟2007)。  相似文献   
147.
管角螺窒息点及昼夜代谢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22±0.5)℃下,按管角螺壳高设置S[(6.48±0.46) cm]、M[(7.59±0.41) cm]和L[(9.08±0.37) cm]3组,研究了管角螺的窒息点及其昼夜代谢规律.结果表明:1)当水中的溶解氧(DO)含量大于临界值4.37 mg·L-1时,管角螺的耗氧率为1.81 mg·g-1·h-1,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O低于此值,耗氧率随DO的下降而降低,0.43 mg·L-1的DO为管角螺的窒息点(耗氧率为0);2)管角螺的标准代谢(SM)和常规代谢(RM)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壳高处理组昼夜变化规律相同,即夜间代谢强于白天,但不同处理组SM(F=36.263,P<0.01)和RM(F=6.788,P<0.01)差异均极显著;S、M和L组特殊动力代谢的峰值分别为2.11、1.62和1.42 mg·g-1·h-1,分别为其SM的2.09、1.75和1.71倍,持续时间均为15 h;S、M和L组分别在食后24、24和27 h达到排氨率的高峰,峰值分别为3.94、2.64和1.71 μmol·g-1·h1,分别为其饥饿状态下排氨率的1.87、1.73和1.31倍.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去势兔的假体四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全髋置换(THA)模型的骨质疏松症雌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降钙素治疗,持续半年;所有动物术后24周处死,分别行假体四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假体四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实验组骨吸收指标Oc.No/Tb.Pm、ES/BS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假体四周骨量参数BV/TV及Tb.Th,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增多(P<0.01);成骨参数OV/BV、成骨细胞数量参数OB%及OB/1cm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骨形成速率参数BFR(T)及%L.Pm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矿化沉积率MAR及矿化延迟时间ML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能抑制假体四周骨质的骨吸收,减少骨丢失,降低骨转化率;促进假体四周骨形成,增加骨量;改善假体四周骨微结构,提高骨质量.有利于提高假体四周骨质的生物力学性能,防止假体松动.  相似文献   
149.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个文化层进一步划为八个文化层,共出土编号石制品6800余件、化石4100余件。本文重点对6A2和6C1两个主要文化层的出土标本进行初步报道。石制品原料均以遗址周边分布的燧石为主,质量相对较高的石料被优选。锤击石核与石片、砸击石核均有发现;尝试石核和多面多向剥片的石核是主要类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多为单刃。两个文化层的石制品类型与技术存在一定差异,如:6A2层石核转向频率更高、双刃石器比例更高,而6C1层锯齿刃器比例高于6A2层等,但总体上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对简单的剥片与加工模式。可鉴定动物化石种类不多,少量骨骼上有疑似人工砍砸的痕迹。本次发掘出土的材料为解释盆地内早更新世人类的石器技术和行为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理解早期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利用方式、流动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50.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对华法令(Warfarin,WFN)诱导大鼠动脉钙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周(W)钙化组、8W钙化+8W MET 100 mg/kg治疗组、8W钙化+8W MET 200 mg/kg治疗组。采用Von Kossa染色法检测胸主动脉组织中钙结节;邻甲酚肽络合酮比色法测定颈总动脉组织中钙沉积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壁中成骨基因Runx2及血管平滑肌标志物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壁中Runx2及自噬标志物LC3II的表达。结果:WFN干预8 W后,大鼠动脉中钙沉积含量显著增加(P0.01),MET治疗组主动脉钙含量与钙化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Von Kossa染色可见钙化组(WFN组)动脉壁中层黑色连续钙盐沉积条带,而进行MET治疗后,黑色条带明显减少,对照组未见黑色条带。免疫组化显示钙化组血管壁Runx2表达阳性,棕褐色染色较深,而α-SMA表达则显著下降,基本未见棕褐色染色沉积;MET治疗后能够逆转上述趋势。Western Blot显示钙化组血管壁Runx2表达明显上升,MET治疗后Runx2表达被抑制。此外,钙化过程中伴随着自噬标志物LC3II表达轻度上升;随着MET浓度升高,血管壁中自噬水平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升高。结论:二甲双胍能够有效抑制大鼠动脉钙化,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成骨样表型转换,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