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安徽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应用DNA Star软件,针对22株PCV2安徽分离株和26株GenBank登录的PCV2参考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ORF1和ORF2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运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2株PCV2安徽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 767 bp,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94.6%~99.8%,与GenBank登录的26株PCV2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为92.4%~99.8%.PCV2安徽分离株的ORF1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之间的相似度分别为94.3%~100%和85.4%~100%,ORF2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5.9%~99.9%和76.9%~100%.ORF2编码的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在8~30、44~91、121~140及190~224几个区域存在突变,且有部分变异位点位于抗原表位区.22株PCV2安徽分离株分布于两个基因亚型,8株属于PCV2b,14株属于PCV2d.结果表明,PCV2安徽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较稳定且彼此间亲缘关系密切.ORF2的变异程度远高于ORF1,PCV2d基因亚型己经逐渐过渡成为安徽地区的主要流行毒株.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反应区域内的变异可能影响PCV2的免疫原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安徽地区猪圆环病毒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合肥地区鸡沙门菌带菌情况调查及其血清型与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临床健康鸡沙门菌的携带率及其分离菌株的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父母代鸡和商品肉鸡肛拭样品500份,利用常规法和PCR技术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用凝集试验和ER IC-PCR技术确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与基因型。结果合肥地区临床健康鸡沙门菌的携带率为4.2%(21/500),21株分离菌分属5个血清型,鸡-雏沙门菌14株(66.67%)、纽兰沙门菌3株(14.29%)、明斯特沙门菌2株(9.52%)、茨昂威沙门菌和圣保罗沙门菌各1株(4.76%),分离菌株的基因型聚类分为5个群7个基因型,相同血清型且来源相同的沙门菌基因型一致。结论鸡-雏沙门菌是合肥地区临床健康鸡携带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基因型与相同血清型的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安徽株血清型、基因型及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suis,HPS)是猪革拉瑟氏病(Gl?sser’sdisease)的病原体,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以及灭活疫苗缺乏交互免疫保护力,目前对该病无法形成有效防控。【目的】了解安徽地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基因型及耐药性特征,为猪革拉瑟氏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针对2008–2017年安徽地区分离的44株HPS,利用PCR反应鉴定血清型,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44株HPS共检测出6种血清型(1、4、5、7、13、14),血清型4型和13型为优势血清型,各占40.91%;9种ST型(ST241、ST267、ST268、ST269、ST270、ST271、ST272、ST273和ST274)中ST267和ST268为优势基因型,各占40.91%;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3.2%,86.4%的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有33种,其中以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四环素构成比最大,为42.4%。【结论】安徽地区HPS流行血清型和基因型呈现多元化,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血清型、ST型与耐药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wist1调控转录因子Fox M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ox M1、Twist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情况,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其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Twist1对Fox M1的调控作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验证Twist1对Fox M1的调控作用。结果:Twist1、Fox M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1.4%(40/56)、78.6%(44/56),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显著相关(r=0.896,P<0.01);Twist1可以结合并激活Fox M1启动子(P<0.05);上调Twist1表达可以激活Fox M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P<0.05),而干扰Twist1后可以下调Fox M1的表达(P<0.05)。结论:Twist1参与调控增殖相关转录因子Fox M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血清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体的方法。【方法】利用生物学软件对PEDV S蛋白进行抗原位点分析,选择S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区进行原核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用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经过条件优化、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一种针对血清中PED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达了重组S蛋白,重组的S蛋白能与PE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建立一种基于重组S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较好。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分别与商品化PEDV抗体检测试剂盒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相比,两者符合率分别为86.67%和88.89%。【结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以用于PED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泻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与耐药性、毒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鉴定的12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96孔微量板法、K-B法、微量稀释法、寇氏改良法分别测定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耐药表型、生物膜菌与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129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膜阳性率为96.1%,以弱阳性(1+)为主;分离株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2.2%、92.2%、9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6%,共呈现94种多重耐药谱,其中以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构成比最大,为86.0%,且其与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诺氧沙星、头孢拉定及头孢哌酮的耐药性有相关性(P0.05),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对生物膜形成菌的MIC较对应浮游菌分别提高2-16倍和8-16倍;生物膜形成能力3+的菌株LD_(50)最大。【结论】腹泻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呈现多重耐药,生物膜形成菌对环丙沙星及氟苯尼考的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但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增强,LD_(50)值则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以猪气管黏膜上皮为细胞模型的研究奠定物质基础,进一步探讨猪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传统培养和气液界面培养技术,从而使2种培养技术优势互补。方法对猪气管上皮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并探索上皮细胞最佳冻存复苏条件;复苏后的气管上皮细胞进行气液界面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观察细胞纤毛生发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鉴定上皮细胞。结果4步纯化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气管上皮细胞。使用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液和DMSO的体积分数为50%、40%和10%的冻存体系保存的气管上皮,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平均可达89%。优化后的传统方式培养的上皮细胞可连续传代到第8代,但从第2代开始便观察不到纤毛,转换成气液界面连续培养2代后重新生发纤毛,细胞存活期延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细胞为上皮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2种猪气管上皮细胞培养技术,并找到适宜的气管上皮细胞冻存条件,节省了不断原代取材的成本和时间,并成功实现传统培养细胞冻存复苏后很快适应气液界面的培养并恢复细胞的天然结构,为猪气管黏膜上皮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健康猪直肠粪便中沙门菌I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直肠粪便中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及其与I类整合子和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方法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22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15种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PCR技术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I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2株沙门菌分离株中有20株(90.91%)对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羧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氟苯尼考是主要多重耐药谱;22株沙门菌中有19株(86.4%)携带I类整合子,tetB、aph(3)-IIa和cmlA基因分别检出最高。结论沙门菌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携带之间的关系密切,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基因组DNA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多于质粒。  相似文献   
19.
【背景】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suis,HPS)是猪革拉瑟氏病(Gl?sser?sdisease)的病原体,目前在对该病的防控中,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以及灭活疫苗缺乏交互免疫保护力,亟待寻求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型HPS转铁结合蛋白A (TbpA)对豚鼠的交互免疫保护性,为进一步用仔猪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S血清型4、13和14型重组TbpA以0.1mg/只、经2次间隔期为20d的免疫后,检测豚鼠血清IgG抗体和细胞因子(IL-2、IL-5、IL-8、IFN-γ、MCP-1、TNF-α)水平;以HPS血清型4、13和14型菌株5 LD50剂量腹腔攻毒,检查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其免疫保护率。【结果】HPS血清型4、13和14型重组TbpA均能诱导豚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gG,并使细胞因子显著升高。HPS血清型4、13和14型重组TbpA在免疫后均能对豚鼠产生交互免疫保护,其中HPS血清型13型TbpA免疫组的交互免疫保护率最高,对血清型4、14型HPS均为50.0%,对相同血清型HPS的免疫保护率也最高,达到83.3%,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与HPS血清型4、14型TbpA免疫组相比,13型TbpA免疫组的组织切片病理变化与攻毒对照组之间差异更明显。【结论】HPS血清型4、13和14型TbpA均能诱导豚鼠的体液免疫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交互免疫保护力,其中HPS血清型13型Tbp A的交互免疫保护力最强,可作为一种新的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2–2015年江淮地区猪丹毒杆菌分离株血清型分布、spaA基因遗传进化关系和基因分型特征。【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鉴定的42株猪丹毒杆菌,应用琼脂扩散沉淀实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PFGE)分别测定分离株的血清型、spaA基因遗传变异性及PFGE基因型。【结果】42株猪丹毒杆菌分离株血清型均为1a型;spaA基因与猪丹毒杆菌国内外参考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5%–100%,分离株在第609 bp处出现T突变为G、769 bp处C突变为A,对应的氨基酸第203位Ile突变为Met、第257位Leu突变为Ile,为Met-203、Ile-257型;分离株形成8个PFGE基因型,相似度达88.8%–100%,优势基因型为ER2 (54.8%),弱毒疫苗G4T10和GC42株独立为同一个基因型。【结论】江淮地区致病猪丹毒杆菌流行血清型为1a型,spaA基因相似性高,分离株变异小、源于同一克隆系,Met-203、Ile-257型菌株致病力强,是江淮地区猪丹毒发生与流行的主要致病菌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