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二甲基砷(DMA)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及其与土壤胶体结合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的DMA主要转化为砷酸根[As(V)],并伴有少量的一甲基砷(MMA)生成;当外源DMA添加浓度为30 mg·kg-1时,DMA的转化率最高,其在培养时间为10、15、30、40 d时的转化率分别为6.71%、8.11%、11.33%、19.32%;随着外源DMA添加浓度的增加土壤中易溶性砷(AE-As)浓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E-As浓度不断降低;与不加外源DMA的对照相比,添加不同量的DMA使土壤中铝型砷(Al-As)、铁型砷(Fe-As)、钙型砷(Ca-As)浓度均有所增加,DMA及其转化产物与土壤中铝、铁、钙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间的吸附或固定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淹水条件对土壤砷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淹水条件下的培养试验, 探讨了外源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砷酸盐[As(V)]在土壤中的动态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 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 加入土壤中的DMA和MMA均主要转化为As(V), 且土壤中As(V)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培养到150 d时土壤中As(V)含量均显著高于1 d时的含量(P<0.01). 外源DMA通过脱甲基化作用, 在30 d内即基本转化为As(V), 且有少量的亚砷酸盐[As(Ⅲ)]生成; 而外源MMA的转化速度相对较慢, 培养60 d后才基本完成向As(V)的转化, 同时伴随少量DMA和As(Ⅲ)的生成; 在淹水条件下外源As(V)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该过程中除有少量As(Ⅲ)生成外,其形态基本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李莲芳  刘永刚  孟梦  冯弦  陈宏伟   《广西植物》2007,27(3):414-419
通过调查统计,在11年生和8年生山桂花和西南桦纯林、11年生山桂花与西南桦混交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内,分别发现种子植物113、106、75、74种和58种,分别隶属于52、52、43、40和28科。这些科中,有15科为5种林分的共有科,分别占各林分类型总科的28.8%、28.8%、34.9%、37.5%和53.6%,其中热带成分共10科,占共有科的66.7%。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变型共19类,除中国特有在山桂花纯林中缺失外,天然林中的所有分布区类型在3种人工林内均有发现;热带成分分别占山桂花、西南桦纯林、山桂花与西南桦混交林、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总分布区类型(世界广布型不参与计算)的85.72%、83.11%、80.01%、86.90%和84.77%。说明山桂花、西南桦人工林具有良好的物种和区系多样性恢复的功能。可初步推断乡土树种山桂花、西南桦人工林在热带可实现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石门雄黄矿周边地区土壤砷分布及农产品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石门雄黄矿区周边土壤和作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表层(0~20cm)土壤砷含量平均为99.51mg·kg-1,比湖南省土壤砷含量背景值高出5.34倍,为当地普通农田土壤的9.70倍;矿区水田和旱地表层土壤砷含量分别为43.51和115.1mg·kg-1,分别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0.45和1.87倍,相应的表层土壤样本超标率分别为62.5%和50.0%;矿区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可食部位砷含量分别为0.16、0.06、0.01mg·kg-1,作物样本超标比例由高至低的顺序为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其中以稻米、红薯中砷含量超标较严重,稻米砷含量最高达0.84mg·kg-1,超过国家食品质量标准4.6倍,样本超标率达62.5%.土壤砷含量与作物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地居民通过食用矿区农产品进入人体的平均日摄取砷量为6.416μg·kg-1·d-1,远高于WHO的推荐标准,相应人群健康风险指数为21.39,是对照区的15.39倍.  相似文献   
15.
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以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为对象,研究并分析了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状况,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pH值平均为6.86,全盐含量为2.47g.kg-1,与露天菜地、自然土相比有较明显的酸化与盐渍化现象;设施菜地在连续种植0-12.7a间,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12.7a后则出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土壤全盐含量则表现出与pH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发生变化的转折年限约为8.4a;设施土壤中的Na+,Mg2+,Cl-,SO24-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均表现出与土壤全盐量相同的趋势,且与种植年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这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全盐量随种植年限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土壤盐分离子组成来看,设施菜地土壤主要以SO42-、Cl-、Ca2+为主,分别占全盐量的62.4%、10.6%、9.3%,设施菜地中SO24-、Cl-、Mg2+、Na+含量与全盐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为SO24-(r=0.9291)和Mg2+(r=0.7224)。设施菜地中SO24-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r=-0.5508),其大量累积可能是造成调查区域设施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耐砷真菌的分离及其耐砷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石门县及郴州市重金属矿周边地区采集的6个砷污染土壤样品中,初步分离得到13株具有较强耐砷能力的真菌菌株,其中3株真菌的耐砷能力最强,经形态与分子鉴定分别为微紫青霉(Penicillin janthinell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培养试验表明:微紫青霉、尖孢镰刀菌和棘孢木霉分别在30000 mg·L-1、30000 mg·L-1和20000 mg·L-1的砷胁迫平板中表现出很好的菌落生长状况;在砷浓度分别为0~50、0~50和0~80 mg·L-1的液态培养基中培养2 d后,尖孢镰刀菌、棘孢木霉和微紫青霉的生物量均随砷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在相应最高浓度(50、50、80 mg·L-1)下的生物量显著高于不加砷的对照.此外,高浓度砷对该3株真菌的产孢能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相关性质的比较,探讨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状况,并分析了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寿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较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以设施菜地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120%、160%和364%,但全钾含量的增加幅度很小、仅为17.5%;不同利用方式比较,设施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明显高于露天菜地、小麦/玉米地及棉花地,而全钾含量则低于小麦/玉米地和棉花地;从养分含量的分级结果看,设施菜地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含量主要分布于>20g · kg-1、>1.2g · kg-1、>1.0 g · kg-1、20~25g · kg-1的级别中;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变化间有显著相关性,且均可用Y=a+bX+cX2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机质与氮磷含量首先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并分别在第9.6年、8.9年和11.4年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则有随种植年限延长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土壤铜和锌的累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莲芳  曾希柏  白玲玉 《生态学报》2008,28(9):4372-4380
通过对山东寿光表层农业土壤(0~20cm)铜和锌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土壤铜和锌含量的差异,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累积特征.从研究区域采集来自设施菜地、露天菜地、小麦/玉米/棉花地和自然土壤等4类当地主要农业利用方式的土壤(n=127),样点覆盖寿光整个农业生产区域.结果表明,山东寿光农业土壤的铜含量均值为26.43mg · kg-1,极差69.11 mg · kg-1,锌含量均值为80.50mg · kg-1,极差210.8 mg · kg-1.不同农业利用方式的土壤铜锌含量从高至低的顺序均为:设施菜地>露天菜地>小麦/玉米/棉花地>自然土壤,不同农业土壤铜锌含量均出现了明显累积趋势,其中,以设施菜地的累积问题最为突出,其铜锌含量分别为33.91、124.2mg · kg-1,显著高于其它农业利用土壤类型, 但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从研究区域铜锌含量的空间分布看,当地农业土壤铜锌含量均表现为北部、南部区域较低、中部地带较高的趋势;在集约化种植模式下,设施菜地铜锌含量随着设施年限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其累积速率分别为1.49mg · kg-1 · a-1和2.59mg · kg-1 · a-1,这可能与铜锌含量相对较高的有机肥大量施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山东寿光设施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区域采样调查,系统探讨了山东寿光市设施菜地中砷的含量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设施菜地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中总砷含量分别为8.27、7.93 mg·kg-1,是对照土壤的1.19和1.23倍,易溶性砷(AE-As)含量分别为0.13、0.06 mg·kg-1,是对照土壤的1.63和3.00倍; 土壤中的砷主要以残渣态砷(O-As)存在,其含量占总砷的63.0%以上,其他形态砷含量依次为铁型砷(Fe-As)>钙型砷(Ca-As)>铝型砷(Al-As)>AE-As; 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AE-As含量显著增加,Al-As含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种植15 a设施菜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AE-As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5.0%和150.0%,Al-As含量分别提高了51.6%和190.4%,而Fe-As和Ca-As含量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红豆杉采穗圃营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豆杉是提取紫杉醇 (Taxol)等有效抗癌药物及其前体的主要原料 ,其人工原料林的培育是目前获得原料最简单、最经济的途径 ,采穗圃是提供原料林繁殖材料的基础。文章从苗木培育、圃地选择、造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红豆杉采穗圃的营建技术。并对在丽江、漕涧、昆明和马关等地建立的红豆杉采穗圃的穗条产量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