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41.
马骉  雷兰  王光  李莉  黄建朋 《生物技术》2004,14(Z1):3-8
对新一代溶栓药物-注射用纤溶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纤溶酶的分离纯化、药效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2.
用彗星实验技术分析MTX对小鼠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TX是一种抗叶酸药物 ,作用于增殖细胞 ,为了解其作用机制和探测其遗传毒性靶器官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 ,用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了MTX腹腔注射染毒后对脾、骨髓、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及其与MTX剂量间的相关。 1.2 5~ 5mg/kgMTX可诱发小鼠体内 4种细胞的DNA单链断裂 ,核DNA损伤程度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不同种类细胞对MTX的易感性不同 ,脾、骨髓、胸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是MTX的遗传毒性靶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在SCGE分析中的拖尾现象可作为用药后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反映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谷氨酸( Glutamic acid, Glu)致痫过程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内表达的变化,探讨IL-1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IL-1β组),C组(IL-1β Glu,阈下剂量组),在大鼠行侧脑室注射相应试剂后30min、60min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内CaN的表达.结果行为观察结果,参照Schultz-Krohn的评估标准A组无明显癫痫发作, B组发作程度达Ⅱ~Ⅲ级,C组达Ⅲ~Ⅳ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注射后30min,B、C组CaN的表达无明显变化,60min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IL-1β在促痫和致痫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缓慢激活CaN,后者可能抑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44.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基因编码产物从功能上分为末端蛋白(1~178aa)、间隔区(179~336aa)、逆转录酶区(337~682aa)和RNA酶H区(683~816aa),各区有相应的生物学功能;逆转录酶区包含S基因主蛋白编码区.近年来的研究提出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有准种[1,2]的假说.我们以逆转录酶区序列为研究靶区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靶基因序列,随机选择克隆测序,比较其结果,证明了HBV准种特点的存在,并发现多种基因突变形式.  相似文献   
45.
60Co辐照对水稻基因组DNA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及其60Co γ射线辐照突变体农林8号m为研究材料,选用360个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筛选出1个引物OPG18在农林8号和农林8号m之间表现出共显性的多态性.通过对该共显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农林8号m与农林8号相比有29 bp DNA片段的缺失.研究结果为60Co γ射线辐照导致植物基因组DNA缺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明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46.
Lats1基因敲除小鼠保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Lats1基因敲除小鼠为例 ,研究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遗传小鼠的保种技术路线及方法。方法 采用了胚胎移植 ,目的基因检测 ,胚胎冷冻等技术。结果 在库内得到 2 4只Lats+ -小鼠 ,扩群后 ,冷冻保存 110枚胚胎。结论 上述方法能确保Lats1基因敲除小鼠资源库保种成功。  相似文献   
47.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金龙消栓合剂中的虫草粉进行定性鉴别。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样品中的虫草粉 ,斑点明显 ,重现性好 ,并能利用薄层扫描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8.
实验在氯醛糖加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新西兰兔上进行。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电刺激减压神经,疑核和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均引起心率和血压下降,总变异性,低频成分,高频成分,LF/HF比值和极代频成分增大。静脉注射阿托品可使上述反应显著减小,而静脉注射心得安仅可阻断DN和NA所致LF的增大。  相似文献   
49.
初级视觉的Gabor函数模型和变换尺度为3是初级视觉处理外界信息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由于小波所具有的多分辨特性与视觉处理由粗到细的过程相一致,因而,希望存在一类能够表征这两个初高觉特征的小波亦换。从这点出发,本文先给出了具有变换尺度为3的正交Haar基,而后给出了具有以上两个特征的小波基和小波滤波器。  相似文献   
50.
【目的】热带假丝酵母是发酵法生产二元酸的重要工业菌株,具有较高的ω-氧化活性。脂肪醛脱氢酶在ω-氧化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催化脂肪醛生成脂肪酸,但其具体催化功能及对细胞生理影响还未被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删除脂肪醛脱氢酶基因CtAld1和CtAld2鉴定了其在ω-氧化途径中的功能。【方法】通过基因组信息挖掘获得热带假丝酵母脂肪醛脱氢酶基因CtAld1和CtAld2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源重组敲除CtAld1和CtAld2基因。考察突变株的生长和胞内脂肪醛脱氢酶活性变化,并评价CtAld1和CtAld2基因敲除对细胞二元酸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分别获得了热带假丝酵母突变株XZX-1(ΔCtAld1/ΔCtAld1)、XZX-2(ΔCtAld2/ΔCtAld2)和XZX-12(ΔCtAld1/ΔCtAld1,ΔCtAld2/ΔCtAld2)。在以十二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敲除CtAld2基因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胞内脂肪醛脱氢酶活性降低为出发菌株的30%;敲除CtAld1基因尽管会使细胞损失一部分醛脱氢酶活性,但能够一定程度地提升细胞在十二烷中的生长性能。敲除CtAld1或CtAld2会降低菌株二元酸产量,组合敲除CtAld1和CtAld2严重削弱菌株十二碳二元酸的合成能力。【结论】CtAld2对热带假丝酵母细胞的生长和十二碳二元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缺失CtAld1或CtAld2基因降低细胞的二元酸合成能力。CtAld1和CtAld2可作为热带假丝酵母ω-氧化途径代谢工程改造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