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1篇
  3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90例川崎病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嘧达莫进行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症状缓解情况、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_3~+、CD_8~+均高于对照组,CD_4~+/CD_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颈淋巴结肿胀、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躯干红斑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缩短患儿症状缓解时间,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凝血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92.
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是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能使花色素合成趋向于形成蓝色的飞燕草色素,从而使花色向蓝紫色偏移.本研究从蓝紫色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瓣中克隆了编码F3'5,H的蓝色基因Hf1,并通过PCR技术获得百合花特异表达启动子(PchsA),将百合PchsA与Hf1基因融合,构建了百合花特异表达启动子调控的H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粉红色矮牵牛.抗性筛选和PCR检测鉴定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293.
不同地区蟪蛄蝉求偶鸣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西郊(BX)、陕西西安(SX)、四川峨嵋山(SE)、山东潍坊(SW)、福建福州(FF)和陕西杨陵(SY)地区蟪蛄蝉鸣声都含高潮声“Zhi…”声、脉冲的单一式调幅特性和高潮声的载波主频率(6433±375)Hz等基本相同,显示种的同一性。但是高潮声的基频和主频率的品质因数(Q3dB)等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地区性种下差异。BX、SX和SE的基频相同(550Hz),都为高Q3dB,即无明显的地区差异。SW和FF的基频分别为450Hz和650Hz,Q3dB都明显降低,即呈一定的地区差异。SY不仅呈节奏变化的单次声-高潮声-尾声的特有模式,而且基频增高为800Hz,即地区差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294.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GCV)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肺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GC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喜炎平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与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1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8.7%,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21 d后达峰容积比(VPTEF/VE)、每公斤潮气量(VT/kg)值均显著上升(P0.01),呼吸频率(RR)、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明显优于更昔洛韦单药治疗,其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控制机体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9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使用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和增生性息肉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病变最大径、创面长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23.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消化道腺瘤性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除术能够提高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96.
病程相关(PR)蛋白质经常被用作抗病反应的分子标记。利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了7个PR1家族蛋白质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发现6个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中有表达。检测PR1蛋白质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PR1#052、PR1#072、PR1#073和PR1#121四个蛋白质在抗病反应后期呈上调或诱导表达,PR1#071则表达下调。进一步比较它们在抗病、感病和对照(Mock)反应中的表达丰度,发现在抗病和感病反应中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反应,推测这些PR蛋白质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发挥作用。另外,对PR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cis元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水稻PR1家族蛋白质的表达谱,为进一步了解PR1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297.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异位内膜组织标本、40例在位内膜组织标本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v6和MMP-2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D44v6在异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分泌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增生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在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2在各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不规律。异位内膜组中,CD44v6和MMP-2在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s组织中CD44v6和MMP-2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724,P0.05);EMs不同分期组织中CD44v6和MMP-2之间亦呈现正相关性(r=0.623,P0.05)。结论:CD44v6和MMP-2在EMs异位内膜中高表达,且有正协同作用,二者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98.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种子消毒并在MS培养基上萌发获得无菌苗,以幼苗的叶鞘和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经继代后进一步诱导不定芽及生根.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合的培养基为B5 1.5 mg·L-12,4-D 0.5 mg·L-1NAA;诱导芽分化较适合的培养基为B5 0.5 mg·L-1 6-BA 0.2 mg·L-1 NAA;1/4B5 1.0 mg·L-1NAA 0.2 mg·L-1 IBA 1.0 g·L-1活性炭培养基则有利于芨芨草试管苗的生根.本实验建立了完整的芨芨草植株再生体系,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299.
丙烯酰胺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雄性小鼠的生殖细胞为研究对象,经腹腔注射丙烯酰胺建立动物模型,采用生殖细胞早期精细胞微核和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制作技术联合评价丙烯酰胺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及遗传毒性,观察染毒后精子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丙烯酰胺的损伤反应,为丙烯酰胺的生殖损伤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00.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与相关皮肤病的特殊临床症状,提高对其的认识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的特殊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及治疗。结果3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患者的皮损中发现大量马拉色菌菌丝,经在含脂质的培养基上生长出球形马拉色菌,抗真菌治疗有效。1例表现为甲营养不良的患者甲屑中发现有大量马拉色菌菌丝。结论在非花斑癣患者的皮损中发现大量马拉色菌,可能与其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