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5篇
  10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由唐振华和吴世雄先生著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0年2月出版,全书29.8万字,32开本,325页,定价45元(精装).  相似文献   
5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生物测定是进行害虫抗药性监测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的重要技术。本文对小菜蛾的生物测定技术进行了详细总结,以期为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幼虫生物测定方法的规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具有植食性和肉食性,但对其肉食性缺乏研究。作者在室内环境下研究了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u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卵和初孵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显示:(1)中黑盲蝽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2)捕食量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高龄若虫、雌性成虫与雄性成虫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2龄若虫。雌成虫对小地老虎卵及初孵幼虫、甜菜夜蛾卵及初孵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38.60粒和6.80头、56.62粒和5.80头,表明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和甜菜夜蛾卵和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54.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及饲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人工继代繁殖甜菜夜蛾饲料配方及饲养方法 ,测定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幼虫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蛹畸形率及不同世代蛹重。采用改进的饲料配方饲养的深圳种群 ,第 2代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畸形率、羽化率分别为 7 8% ,97 3 % ,2 7%和 93 8% ,第 2 ,5 ,9,1 2代平均单头蛹重分别为 1 1 9 7± 1 6 1 ,98 3± 1 1 4,94 3± 1 2 6和 82 4± 9 6mg,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 1 1 3 7 2± 63 3 ,684 5± 5 3 7,45 6 9± 40 2和 3 91 7± 45 6粒。人工饲养的甜菜夜蛾 ,卵、幼虫、蛹、雌性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2 5~3 5 ,1 0~ 1 2 5 ,7~ 8 5和 8~ 1 4天 ,完成一个世代需要 2 1~ 2 5天。  相似文献   
55.
对采自田间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在室内不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下连续饲养30代以上作为被测虫源,研究DEF(1,2,4-三丁基三硫磷酸酯)不同时间处理大豆蚜后对高效氯氰菊酯等8种药剂的增效作用,以及大豆蚜体内羧酸酯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对经DEF处理10h的大豆蚜杀虫活性最高;大豆蚜在经DEF预处理2h后其体内羧酸酯酶剩余活性逐步降低,10h时活性降到最低值(69.6%),随后逐步升高,到24h时接近未处理前水平;DEF预处理大豆蚜10h后对8种药剂的LC50与DEF和杀虫剂混用以及与未经DEF预处理使用单一药剂测定的LC50相比分别为:高效氯氰菊酯(0.294、0.613、0.814mg·L-1),溴氰菊酯(0.047、0.181、0.340mg·L-1),氧化乐果(91.025、144.882、207.999mg·L-1),马拉硫磷(78.212、147.546、141.912mg·L-1),吡虫啉(1.778、7.689、11.876mg·L-1),啶虫咪(0.814、5.931、9.581mg·L-1),灭多威(7.120、19.559、37.335mg·L-1),克百威(11.298、20.957、23.927mg·L-1)。数据表明,DEF对大豆蚜羧酸酯酶活性的抑制在10h时最强;经DEF预处理试虫后8种药剂的毒力较未经DEF处理和DEF与杀虫药剂混用时的毒力增加,这一结论为田间增效剂的合理使用和大豆蚜抗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九种常用杀虫剂对二化螟线粒体ATPase活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9种常用杀虫剂对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二化螟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值7.4,温度37℃。 Na+-K+-ATPase的米氏常数(Km)为0.42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02.47 nmol/(min·mg) 。Ca2-Mg2-ATPase的Km为0.40 mmol/L,Vmax为128.04 nmol/(min·mg)。药剂浓度为1×10-4 mol/L时,5种菊酯类杀虫剂对离体ATPase活性抑制的顺序为:溴氰菊酯>联苯菊酯>百树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氟硅菊酯;对二化螟Na+-K+-ATPase的抑制率分别为40.12%、39.69%、27.27%、19.49%和18.71%;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分别为29.27%、23.78%、19.88%、11.64%和14.34%。硫丹对二化螟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均为17.46%。甲胺磷和呋喃丹对Ca2-Mg2-ATPase的抑制率分别为27.16%和17.42%,对Na+-K+-ATPase则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 在1.6×10-7~1×10-4 mol/L的浓度范围内,上述9种杀虫剂对二化螟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7.
牟少飞  梁沛  高希武 《昆虫知识》2006,43(4):491-495
采用人工饲料添加法,研究植物防御性次生物质槲皮素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成虫主要解毒酶系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影响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用低剂量槲皮素(0.01%,wv)处理B型烟粉虱成虫24h后,其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分别为51.09mOD(min·头)和2.249OD(mgpro.min),是对照的1.233倍和2.20倍;而高剂量的槲皮素对2种解毒酶没有诱导增加作用,甚至还有抑制作用。低剂量的槲皮素短时间处理烟粉虱后,可诱导2种酶活性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0.005%的槲皮素处理30min后,比活力值达到8.454OD(mgpro·min),为对照的8.30倍。  相似文献   
58.
依据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灵敏度高 ,样品用量少 ,分辨率高的特点 ,建立了一个用于检测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幼虫中肠和脂肪体细胞色素P45 0O -脱甲基活性产物的小型反应体系 ( 875 μL) ,其中含 0 1mol L ,pH 7 8Tris HCl缓冲液 ,0 5 μmol,NADPH ,7 5 μmolMgCl2 ,0 0 85 %BSA ,0 1 5 7mmol对硝基苯甲醚及酶液。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直接检测该反应体系中棉铃虫细胞色素P45 0的O -脱甲基产物对硝基苯酚。  相似文献   
59.
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抗性选育及其对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阿维菌素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进行了抗性选育,并对选育过程中小菜蛾解毒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选育从F0至F21代,抗性缓慢波动上升,达到选育前的122.91倍;F21至F27代,抗性迅速增长,达到选育前的812.73倍,抗性发展趋势呈现S型曲线。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没有明显的影响;羧酸酯酶(CarE)活性,F27是F0的1.5倍,从F22开始,活性在较高水平上波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F27是F0的2.2倍,且从F18开始,活性在较高水平上波动。选育的抗性品系,增效醚对阿维菌素增效6.34倍。  相似文献   
60.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选育和现实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评估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在室内进行了棉蚜对吡虫啉(imidacloprid)的抗性选育和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方法】采用单头反选育法和群体汰选法,分别得到了棉蚜对吡虫啉敏感品系(LC50为0.176 mg/L)和抗性品系(LC50为14.657 mg/L)。采用阈性状分析方法,获得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结果】相对于田间原始种群(LC50为0.346 mg/L),吡虫啉敏感棉蚜品系对吡虫啉的LC50减少了2倍;获得的吡虫啉抗性棉蚜品系,经过40代的选育,得到抗性倍数为室内敏感品系的83.27倍的抗性品系。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478。进一步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基于80%~90%的选择压力,预计抗性增长100倍时,吡虫啉可使用30.2~38.1代。【结论】这些研究说明棉蚜对吡虫啉存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