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絮凝特性对自絮凝颗粒酵母耐酒精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首次报道絮凝特性提高酵母菌耐酒精能力的现象及其机制。融合株SPSC与其两亲本粟酒裂殖酵母变异株和酿酒酵母变异株于 30℃经 18% (V/V)酒精冲击 7h的存活率分别为 52%、37%和 9%。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 ,两絮凝酵母 (融合株SPSC和粟酒裂殖酵母变异株 )的棕榈酸含量均约为非絮凝酵母 (酿酒酵母变异株 )的两倍 ,而棕榈油酸和油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后者。研究表明 ,当两絮凝酵母在培养中由于柠檬酸钠的作用 (抑制絮凝体的形成 )而以游离细胞生长存在时 ,其细胞膜磷脂棕榈酸含量显著下降 ,而棕榈油酸和油酸的含量明显增加 ,结果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特点与酿酒酵母变异株相似 ;而且实验表明 ,絮凝特性的消失伴随菌体耐酒精能力的急剧下降 ,变得与酿酒酵母变异株的水平相当。这些结果提示两絮凝酵母具有较强的耐酒精能力与其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中含有更高比例的棕榈酸有关。  相似文献   
52.
研究揭示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与质膜ATP酶在酵母菌耐酒精中的一种新颖关系。实验表明,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特点对生长于未添加酒精条件下的自絮凝颗粒酵母质膜ATP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却明显影响生长于添加酒精(1%~10%,V/V)条件下的菌体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预培养于添加0.6mmol/L棕榈酸、亚油酸、或亚麻酸条件下的菌体的质膜ATP酶的最大激活水平分别为各自酶的基态水平(未激活)的3.6、1.5和1.2倍,而对照组(预培养于未添加脂肪酸条件下的菌体)的相应值为2.3倍,酶产生上述最大激活水平时的酒精浓度分别为7%、6%、6%、和7%(V/V)。酶激活后米氏常数Km、最适pH和对钒酸钠(质膜ATP酶特异性抑制剂)的敏感性等性质不变,但最大反应速度υmax明显增加。实验表明,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特点对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越有利,则其质膜ATP酶被酒精激活的幅度越大,说明菌体耐酒精能力的提高与其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的增加密切相关。细胞膜磷脂脂肪酸组成会影响酵母菌质膜ATP酶对酒精激活的敏感性是观察到的新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53.
NO对小麦叶片干旱诱导膜脂过氧化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分析了一氧化氮(NO)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干旱诱导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O均能使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先降后升,而:MDA含量先升后降,O2-释放速率下降,SOD活性升高,POD活性降低;同时,NO可以提高脯氨酸含量。这些结果表明NO提高了小麦叶片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干旱胁迫诱导的膜脂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4.
血色红假单胞菌Form Ⅱ Rubisco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FormⅡRubisco(cbbM)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R1和R2,并在引物5′端分别加上SmaI和NotI位点。以血色红假单胞菌1.2352的染色体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克隆后测序。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的cbbM基因全长为1.386bp,共编码461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生物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在76%~90%之间。表明了cbbM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5.
日粮水平对中华鳖稚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1年12月购买当年繁殖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稚鳖(28.66-53.37g),在30℃水温下进行摄食-生长实验(实验时间为56d),设饥饿、1%、2%、4%和饱食5个日粮水平,研究了摄食水平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和转化效率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摄食水平对中华鳖稚鳖的特定生长率和转化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稚鳖的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增加,摄食率(RL)-干物质特定生长率(SGRd)的关系模型可表示为:SGRa=-0.0832RL^2 1.0795RL-1.8779(n=25,r^2=0.906.F=105.46);当摄食率为6.97%、6.49%、6.08%和6.34%时,稚鳖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1%组的各项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2%和4%组,干重和能量转化效率显著低于饱食组;2%组的干重和能量转化效率显著高于4%和饱食组。  相似文献   
56.
以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药物分子靶标,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α-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测定了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对于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一个系列包括ZnCl2,MgCl2,CaCl2,和Cu-Cl2、BaCl2等二价金属盐;另一个系列是几种新疆特色植物的天然提取物,包括蒜氨酸、大蒜素、罗丹明B类物质AJ-8、黄酮、苦参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等。结果发现,ZnCl2能够特异使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15%左右,而大蒜素和黄酮能够降低这两个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程度分别为40%和30%,其它药物基本不影响两个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7.
以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来源,以偶联BSA的乙型肝炎病毒PreS1肽体外免疫.分别从免疫和未经免疫的淋巴细胞提取RNA,扩增抗体基因,构建大容量天然单链抗体(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和体外免疫scFv抗体库.以PreS1肽进行3轮淘选后,抗原抗体反应结果显示,从免疫库中获得了亲和力10-7~10-8 M的抗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单链抗体,高于天然库的结果(10-6~10-7 M).测序结果表明两株抗体均为人抗体.为基因工程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奠定基础.同时证明淋巴细胞体外免疫方法构建的免疫抗体库优于大容量天然抗体库.  相似文献   
58.
以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来源 ,以偶联BSA的乙型肝炎病毒PreS1肽体外免疫 .分别从免疫和未经免疫的淋巴细胞提取RNA ,扩增抗体基因 ,构建大容量天然单链抗体 (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和体外免疫scFv抗体库 .以PreS1肽进行 3轮淘选后 ,抗原抗体反应结果显示 ,从免疫库中获得了亲和力 10 -7~ 10 -8M的抗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单链抗体 ,高于天然库的结果 (10 -6~ 10 -7M ) .测序结果表明两株抗体均为人抗体 .为基因工程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奠定基础 .同时证明淋巴细胞体外免疫方法构建的免疫抗体库优于大容量天然抗体库 .  相似文献   
59.
施用EM堆肥对土壤螨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郑长英  胡敦孝  李维炯 《生态学报》2002,22(7):1116-1121
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中的土壤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EM堆肥区土壤有机层加深,土壤螨垂直分布下限下移;(2)施用EM堆肥土壤螨数量多,物种丰富,分布均匀,长期施用EM堆肥可以形成多层次的食物网络,传统堆肥区土壤螨数量和种类较化肥区多,单纯施用化肥的农田,土壤螨数量和种类呈减少趋势,群落结构稳定性差,土壤生物间的联系向单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0.
The development of reconstructed oocytes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cloned animal we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during nuclear transfer. 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and the genetic state of donor nucleus were proposed to be primary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survival rate of cloned animal. In addition, the survival rate of cloned animal might be influenced by nuclear transfer technique itself and passages of donor cells as well as the activation methods of oocytes. We reconstructed oocytes with outbreeding Kunming albino mouse ES cells and enucleated rabbit oocytes, and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passages of ES cells and 6-DMAP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specific reconstructed oocytes. The interspecific reconstructed ES-rabbit oocytes were activated either by combined two set electric pulses and 6-DMAP or by two set electric pulses alone. The rate of cleav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the group (86.2%) treated with 6-DMAP than the group (64.2%, P < 0.05) treated with electric pulses only, and the rate of blastocysts was 17.0% and 13.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 When ES cells that had been passed for 24 and 14 generations were used as donors, the cleavage rates of the reconstructed oocytes were 88.5% and 82.1%, respectively (P > 0.05), and the rates of blastolation were 16.7% and 15.4%,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6-DMAP increases the cleavage rate of reconstructed oocytes derived from ES cells, and affects slightly the developmental rate of blastocysts.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when high passage and low passage ES cells are used as nuclear don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