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4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31.
432.
从土壤中筛选到产植酸酶活性较高的烟曲霉菌株WY-2,其植酸酶最适pH为5.5,最适温度为55℃。通过对烟曲霉WY-2植酸酶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1.5kb大小的特异性产物,将其克隆到载体pMD18-T中。测序结果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含有植酸酶基因完整的阅读框架(ORF),基因全长1459bp,其中包含一个61bp的内含子,编码465个氨基酸,有7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5′端有一编码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该基因与已报道的烟曲霉ATCC34625植酸酶基因有91%同源性,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 相似文献
433.
microRNA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分子RNA家族中的一员——microRNA,是一段非常短的非编码RNA序列,对多种生物学过程起调控作用。本文试从microRNA的结构特点、合成及作用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对microRNA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435.
鲨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种群衰退的风险,开展鲨鱼保护优先区研究是鲨鱼保护行动的重要工作.将气候速度引入鲨鱼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旨在阐明中国周边海域鲨鱼现状保护成效和保护空缺,并预测气候速度影响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集成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的146种鲨鱼栖息地作为保护对象,以2015年至2100年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速度作为保护的机会成本,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模拟现状和未来情景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选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以南至台湾海峡和北部湾近岸海域为鲨鱼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区域,台湾海峡区域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分布区;(2)在两种气候情景下,南海中南部将面临较高的气候变化风险,而长江口以南至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气候速度均相对较低,提示了这些区域或能成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避难所;(3)现有保护区仅保护了1.33%的海域和不到4%的鲨鱼物种,尚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当保护海域比例提升至10%时,可覆盖绝大多数鲨鱼物种.而当比例提升至30%时,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将得到有效保护;(4)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优先区选址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南海区域,如在保护规划时兼顾气候速度,可在满足相似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保护优先区内25%以上的气候压力,以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气候变化潜力。 相似文献
436.
浙江省有山药用微生物厂与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冬虫夏草”头孢菌丝体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冬虫夏草菌丝体有保肺益肾,补虚损,益神髓、止血化痰等功效,该厂生产的冬虫夏草菌丝体,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新种,含人体17种必需的 相似文献
437.
438.
439.
云南省云南鳅属鱼类二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描记采于云南省曲靖地区云南鳅属鱼类2新种:北盘江云南鳅Yunnanilusbeipanjiangenasis sp.nov.和南盘江云南鳅Yunnanilus nanpanji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440.
近年来,植硅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为世界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关键证据,其中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农业起源的关键,是找到地质考古记录中的植物遗存,并准确鉴定野生–驯化特征,本文介绍了水稻扇型植硅体鉴定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历史,重点阐述了现代野生稻生长区、驯化水稻田、旱稻田表土中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研究的新进展,明确了野生、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中关于个体鉴定、选择和鱼鳞状纹饰计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野生和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纹饰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和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讨论,能够使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作物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