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朋  李红玉 《生物信息学》2010,8(4):299-301
论述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思想起源、主要内容,基于一般系统论的系统生物学的产生、研究思路和方法,阐述了生物学由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过渡到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2.
PVA-Ca(NO3)2法包埋固定氧化亚铁硫杆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把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混合水溶胶和氧化亚铁硫杆菌混合后滴入1%~5%(W/V)的Ca(NO3)2溶液中凝固成型,并把成型后的颗粒置-20℃条件下冷冻1d,从而形成固定化颗粒,把该颗粒在摇瓶中进行分批培养,对Fe2 最大氧化速率可达2.45g/(L.h)。而且整个固定化操作简单,颗粒不粘连、强度高、稳定性好,可以同时消除PVA-H3BO3法中PVA颗粒的粘连膨胀和H3BO3对微生物的毒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采用外源过氧化氢和油菜组织处理油菜黄单胞菌野生型(XpW)和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亚基C突变型(Xp1),检测了各体系中过氧化氢的释放情况,并测定了油菜黄单胞菌野生型的最大过氧化氢耐受浓度范围,以明确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中是否具有病原细菌源的过氧化氢产生.结果显示:(1)过氧化氢处理3.5 h后,对外源过氧化氢的清除率相对于0.5 h时XpW为100%,Xp1为-26%,说明野生型对培养体系中过氧化氢的清除率高于突变型;油菜组织处理后,体系中产生和积累的过氧化氢情况是:XpW为3.5 h时比0.5 h时高2.105倍,Xp1为3.5 h时比0.5 h时低25.2%,说明野生型培养体系中产生和积累的过氧化氢量高于突变型.(2)野生型的最大过氧化氢耐受浓度范围为1.715 08×105~2.450 11×105 μmol/L,远远高于油菜组织处理XpW菌液时体系中最大检测到的过氧化氢浓度,说明本实验中油菜组织处理XpW菌液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浓度不能够杀灭XpW.由此推测,油菜组织处理体系中野生型油菜黄单胞菌能够产生部分的过氧化氢,其过氧化氢的产生与烷基过氧化物还原酶亚基C相关,支持植物-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有细菌源的过氧化氢产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3种主要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和血清型分布,观察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差别.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进行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菌株,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3种酶的表型确证,同时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这些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0.7%(45/217),其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26株,占12.0%(26/217),产AmpC酶的有11株,占5.1%(11/2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8株,占3.7%(8/217);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和美洛培南这些临床常用抗生素,产酶菌较不产酶菌敏感性明显降低(P均小于0.05);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分型以G型为主,占39.6%(86/217),其次为L型,占19.8%(43/217);产酶菌株的血清型以B和L型为主.结论广州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以金属酶最常见,其次为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降低;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以G型为主,产酶菌株以L和B型为主,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紊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凝胶分光光度扫描分析方法和三维试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和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敏感组。耐药组产生了较高活性的AmpC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可能是OprD2的缺失和AmpC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6.
外源1 O2 和·OH处理继代培养 1 4d的烟草愈伤组织 2 4h后 ,愈伤组织内的交替途径的实际运行显著上升 ,但对交替途径容量影响不大 ;而经·OH处理后的愈伤组织交替途径容量和实际运行均明显地受到抑制 ,但交替途径的实际运行对·OH更加敏感。活性氧产生系统中加入相关清除剂进行实验 ,得到与此相对应的结果 :1 O2 的清除剂His处理能明显地降低或抑制1 O2 所增加的交替途径实际运行量 ,但对交替途径容量则几乎均无影响 ,而用·OH的清除剂DMSO和MAN分别处理愈伤组织后 ,DMSO和MAN均能解除·OH对交替途径容量和实际运行的抑制。这些结果表明 ,1 O2 诱导烟草愈伤组织交替途径的实际运行 ,但对其容量的作用不大 ,而·OH则明显地抑制交替途径容量和实际运行。推测1 O2 和·OH对抗氰途径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AOX活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37.
【目的】本实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黄单胞菌在细胞损伤条件下的亚细胞结构和过氧化氢积累定位的变化。【方法】采用氯化铈对过氧化氢特异染色的组织化学法。【结果】细菌细胞受损伤后,出现了一个细胞壁之外的过氧化氢大量积累的额外位点。并且这个额外位点出现的频率和过氧化氢积累量都与细胞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亚细胞结构的常规染色结果也显示,受到损伤的细胞中也出现一个额外的亚显微结构,即间体。间体出现的频率和大小也随着细胞损伤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结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证明细胞损伤条件下细菌中出现的额外过氧化氢大量积累的位点就是间体。细胞损伤后间体中的过氧化氢积累对受损细胞应是一种主动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8.
39.
以电子自旋共振法及羟胺氧化法检测超氧阴离子,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OS-14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来源。结果显示,OS-14细胞中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活性主要位于胞外,因此胞外组分很可能为主要的释放位点。实验从多个角度排除了胞外组分中蛋白质酶类分子对超氧阴离子释放贡献的可能性,有机酸分子有可能是水稻白叶枯病菌OS-14细胞胞外组分中超氧阴离子释放的非酶分子。  相似文献   
40.
继代培养期间的烟草愈伤组织总呼吸速率分别在第11天和第19天出现两次跃升,同时抗氰呼吸的发生与运行逐渐加强,在两呼吸高峰之间达到极大值,随后则逐渐下降,但愈伤组织的电子传递仍以细胞色素途径为主.通过对愈伤组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变化分析,发现抗氰呼吸发生与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