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PTC患者实施研究。按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将其分成转移组(42例)和非转移组(36例)。比较两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分析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此外,对比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血流参数,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淋巴门及纵横比≥2人数占比低于非转移组,而钙化、囊性变人数占比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24%、97.22%、96.1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收缩期加速时间(A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PSV、PI、RI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超声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较高,且其血流参数与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血流参数有利于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2.
李玉龙 《生命科学》2020,32(1):54-61
多种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等)经低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后可产生对高剂量内毒素的耐受,这种免疫反应称之为内毒素耐受。内毒素耐受是一种由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下游负反馈激活的,具有防止炎症持续性伤害的免疫稳态维持机制,主要调控因子包括IL-10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和IL-1受体相关激酶。另外,在内毒素耐受免疫反应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稳定作用。现就内毒素耐受的主要调控机制及维持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索大小承气汤为基础的多因素大鼠脾虚模型和脾虚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成模差别。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寒湿环境、劳累、隔天禁食的方法制作脾虚大鼠模型,其中苦寒泻下因素采用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分别干预;Walker256大鼠肝癌细胞经裸鼠皮下增殖后移植入大鼠肝脏,制作肝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肝癌组、大承气汤组、小承气汤组,每组15只3周龄Wistar雄性大鼠,脾虚因素干预30 d后恢复7d制作肝癌模型并观察35 d。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脾虚程度、体重变化、成瘤情况、生存时间等。结果大、小承气汤组动物在脾虚造模过程中相对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长受到明显抑制,脾虚造模前20 d大承气汤组动物体重均高于小承气汤组(P0.05),之后二者无差别(P0.05)。大、小承气汤组动物平均脾虚积分高于空白肝癌组,小承气汤组最高(P0.01)。肝癌模型总成瘤率91.1%,空白肝癌组为80%,大、小承气汤组均为93.3%。小承气汤组大鼠平均生存天数小于肝癌组和大承气汤组(P0.01和0.05)。生存分析提示脾虚积分高的肝癌模型和小承气汤组肝癌模型的生存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承气汤在多因素制作脾虚模型过程中致脾虚作用比大承气汤强,脾虚明显是肝癌模型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辽宁沿海弯棘斜棘(鱼衔)(Repomucenus curvicornis)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采用PCR扩增获得辽宁沿海弯棘斜棘(鱼衔)辽东湾群体(n=22)及黄海北部群体(n=18)线粒体的COⅠ及控制区(CR)部分DNA序列片段,进行序列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弯棘斜棘(鱼衔)COⅠ基因片段624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4.09%、31.04%、25.28%和19.59%;CR片段460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2.96%、32.80%、14.86%和19.38%.基于COⅠ基因和CR序列得到的两群体变异位点数、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以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4.67、0.96±0.02和0.0075±0.0042;26、3.35、0.97±0.02和0.0073±0.0043.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辽东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黄海北部群体.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OⅠ基因片段辽东湾与黄海北部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Fst=0.0091,P=0.25)而基于CR序列两群体间具有较小但接近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264,P=0.09).研究表明,线粒体CR序列与COⅠ基因均可作为检测弯棘斜棘(鱼衔)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但CR序列遗传分化的敏感度要高于COⅠ基因,更适合作为弯棘斜棘(鱼衔)群体遗传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5.
为探索娄彻氏链霉菌(D74)和密旋链霉菌(Act12)及其混合菌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皿内发芽试验、沙培试验及小区试验观察供试链霉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及活菌制剂种子包衣对玉米生物学性状、叶片诱导酶活性、光合作用、穗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链霉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处理玉米种子可促进玉米胚根、胚轴及幼苗生长,提高玉米幼苗叶片诱导酶活性.D74发酵液稀释1000倍处理可使玉米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及须根数较对照分别增加43.4%、26.4%和100.7%(P<0.05);D74原液可使玉米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较对照增加40.2%.Act12发酵液稀释100倍处理可使玉米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和须根数较对照分别增加36.3%、36.3%和117.5%(P<0.05),玉米幼苗总鲜质量、根系鲜质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1.1%、36.6%(P<0.05);Act12稀释10及1000倍处理玉米种子可使玉米叶片PPO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8.1%和39.5%(P<0.05).混合菌剂种子包衣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玉米根系发育;2)显著增强叶片光合能力;3)显著改善穗性状并提高籽粒产量;4)显著促进籽粒灌浆速度;5)明显提高灌浆期玉米叶片诱导酶活性.表明供试链霉菌制剂包衣玉米种子可显著影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光合生理及生化代谢,刺激根系发育,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6.
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08-2011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大型水母锚流网监测数据并结合8月份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渔港访问的数据,探讨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移动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沙蜇幼水母的生态类型,为渔业资源生产和灾害性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月份,辽东湾北部近海发现大量沙蜇幼水母,并且在双台子河河口近海5 m等深线两侧水域形成密集区,6月上中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2.8条·网-1·h-1,6月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46条·网-1·h-1,最高渔获密度可达667条·网-1·h-1,出现在双台子河口5 m等深线内;7月份,沙蜇个体增大,逐渐进入成体阶段,调查海区沙蜇渔获数量比6月份大幅度减少,并且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5-10 m等深线内偏深水域移动,7月上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1条·网-1,h-1,7月中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1.8条·网-1·h-1;8月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少,在10-20 m等深线内海域往往出现成体沙蜇的密集区并形成渔汛.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海水表层温度为17.7-27.3 ℃,表层盐度为24.3-31.9;渔获密度300条·网-1·h-1以上的沙蜇幼水母密集分布区海水表层温度为20.4-24.4℃,表层盐度为27.1-31.6.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是沙蜇的可能发生地之一,相对于沙蜇成体阶段表现出来的低温高盐的生态属性而言,河口近海相对高温低盐水域往往出现沙蜇幼水母渔获的中心,沙蜇幼水母阶段表现出相对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沙蜇自幼水母至成体阶段,海区分布密集区自浅水位移至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