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保证和及早预见滤过液中的细菌和其它颗粒全部被拦截,利用压缩空气通入内含亲水性滤芯的过滤器,用完整性测试仪自动监测过滤器的完整性。结果显示人血白蛋白经过完整性测试通过过滤器除菌滤过后无菌试验合格率100%。说明完整性测试方法能保证和预先证明除菌过滤器能够达到除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高温耐受能力及酶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爽  蔡梦婷  马婉颖  季荣 《昆虫知识》2016,(5):1077-1083
【目的】阐明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和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高温耐受能力及酶活性差异。【方法】以3℃为间隔,将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成虫分别在27~48℃、24~42℃下处理4 h后测定死亡率及POD、SOD和CAT活性值。【结果】27~42℃处理下,意大利蝗存活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蝗(P<0.05)。雌性意大利蝗的LT50、LT90分别为48.76℃和50.67℃,雄虫则分别为47.90℃和50.53℃;雌性西伯利亚蝗的LT50、LT90分别为39.21℃和42.10℃,雄虫则分别为36.11℃和41.43℃。随着温度升高,雄性意大利蝗和雌、雄西伯利亚蝗体内POD、SOD、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雌性意大利蝗体内POD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27~42℃范围内,西伯利亚蝗体内POD和SOD活性值增幅较大,分别达到54.69%、23.54%;意大利蝗体内则以CAT活性值增幅最大,为27.02%。【结论】两种蝗虫耐高温能力存在差异,意大利蝗具有更强的耐热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抗逆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娟  李爽  王冬梅  季荣 《昆虫学报》2014,57(10):1155-1161
【目的】新疆气候变暖是导致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持续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前期研究表明近40年来西伯利亚蝗严重发生与新疆同期气候变暖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升高条件下西伯利亚蝗的生理生化适应机理。【方法】采用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研究了24, 27, 30, 33, 36, 39和42℃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抗逆物质的积累与变化过程。【结果】在24~42℃范围内,西伯利亚蝗体内5种物质的积累量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30℃时含量最高,分别为18.691 μg/g, 261.432 μg/g, 79.063 mg/g, 78.664 mg/g和227.593 mg/g;42℃高温时为最低,含量依次为18.218 μg/g, 104.588 μg/g, 4.343 mg/g, 3.039 mg/g和11.067 mg/g。5种抗逆物质积累的速率不同,其中随温度升高亚油酸含量增、减速率最快,分别为832.189%和63.988%,海藻糖含量增、减速率最慢,分别为 0.893%和0.224%。【结论】在24~3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西伯利亚蝗可以通过积累体内抗逆物质,尤其通过快速积累不饱和脂肪酸以提高自身对阶段性高温的耐受能力;超过30℃,蝗虫体内抗逆物质积累下降,死亡率增加,虫体对高温胁迫失去耐受力。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西伯利亚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发酵法生产富铁姬松茸菌丝体进行了产业化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的耐铁能力和富铁能力都很强,在铁浓度为0.1~1.5g/L的液体培养基上,菌丝均能生长,当铁浓度超过1.5g/L 时,菌丝生长受到一定影响;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最佳的铁源为FeSO4·7H2O ,最佳铁添加量为0.4~0.5g/L.此时,姬松茸菌丝体的生物量得率和富铁率达到最高,同时,菌丝体含铁量和多糖含量也较高.另外,扩大到10t罐进行工业化生产,富铁姬松茸干菌粉得率达到2.82%,菌丝体含铁量可达14.77mg/g.姬松茸菌丝体产品产量高,质量稳定, 已推向市场,提供给一些企业,初步实现了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甘油防冻营养液对产精氨酸的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wm)变异株AN78在普通冰箱冷冻室(-18℃~-20℃)进行冷冻保藏试验,4年中分别进行了AN78菌株的产L-精氨酸试验,在500mL摇瓶试验中产精氨酸30-35g/L;保藏2年的菌种在20L发酵罐试验中产精氨酸63.1g/L,转化率22.8%,发酵周期81h。试验结果好于以前的报道。该方法可作为氨基酸生产行业中一种简便有效的菌种冷冻保藏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2个品种‘玛丽艾基粉色’和‘圣剑白底紫边’为试材,提取叶片DNA,经过EcoRⅠ/MseⅠ双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建立了洋桔梗的AFLP最佳反应体系;并以64个常用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得到154个多态性条带,从中筛选出扩增条带较多且多态性较好的4个引物组合(E-ACA/M-CTC,E-ACC/M-CAC,E-AGC/M-CTT,E-ACT/M-CAG),其多态位点百分率均值为24.36%。利用上述4个引物组合,以最佳反应体系为基础,构建了7个常见洋桔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统计7个品种各4个引物组合在1 000~300bp区间7个区段的扩增条带,并将各个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转换成各品种4组7位数构成的28位特异数字指纹,极大地方便了种质比较及鉴定;7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83 5~0.860 8之间,平均值为0.774 6。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进行洋桔梗的种质研究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下毛豆中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含量,继而对冻干条件下处理的毛豆样品进行降血糖降血脂活性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通过热烫、煮沸、冷冻、冻干、烘干从毛豆中提取出的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如下:色谱柱:Hypersil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3%磷酸溶液(48∶52),流速:0.7 mL/min,测定波长:260 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留一组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将造模成功的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生理盐水,消渴丸,冻干毛豆,对其连续灌胃4周,4周后处死,测定其血糖和血脂指标。结果显示,冻干条件下,大豆异黄酮苷元含量最多(115.45μg/g),并且冻干的毛豆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天南星科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研究天南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为天南星科的系统发育及进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GenBank数据库中获得的20条该科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数据,利用REPuter、MISA、mVISTA和MAFFT等软件分析其重复序列、基因组差异、IR边界和系统发育等特征。结果:天南星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介于158 521~175 906 bp之间,共编码129~139个基因。在20个该科物种中,均检测出50条重复序列,正向重复和反向重复为主要类型,并鉴定出253~482个SSR位点,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居多。序列全局比对表明其非编码区的差异较大,并发现accD、ycf2和ycf1三个高度可变区。共线性分析可知,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只有一个物种发现重排或倒位现象。IR边界分析表明天南星科植物有一定保守性。所筛选的SSR位点和高度可变区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鉴定和DNA条形码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天南星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天南星科物种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败血症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NLR、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5.00%)(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改善时间、拒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为(6.22±1.05)d、(3.88±0.25)d、(5.10±0.86)d、(8.71±2.05)d,均短于对照组的(8.76±1.53)d、(6.22±0.64)d、(7.53±1.46)d和(11.24±3.3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NLR、PCT、hs-CRP、WBC水平为(1.35±0.20)、(0.80±0.34)mg/mL、(3.56±0.62)g/L、(9.12±1.80)×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0.32)、(2.19±0.73)mg/mL、(9.78±2.64)g/L和(12.26±2.59)×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3+、CD4/CD8为(42.77±11.36)%、(41.27±11.26)%、(1.70±0.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0±9.32)%、(35.66±9.40)%和(1.29±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0.00%vs7.50%)(P>0.05)。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万古霉素治疗小儿败血症的疗效显著,可降低炎症因子,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1966年4月,一家从事应用微生物研究与开发的地方研究所———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在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批出现的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之一,是顺应轻工、食品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从此,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工微所)就紧随着轻工、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工微所的成立不是偶然的。促成工微所的成立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是近代生物技术的进步,推动以微生物为主的发酵工业的堀起。发酵工业是上世纪初在乳酸、柠檬酸、酵母、丙酮-丁醇、甘油等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