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相似文献   
42.
以白菜‘矮抗青’(基因组AA)和‘中花芥蓝’(基因组CC)及其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AACC)的早期世代(F1~F4)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方法分别比较它们在100、200mmol/L NaCl处理下的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1)在盐胁迫条件下,‘中花芥蓝’植株的生物量、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最低,而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则最高。在100mmol/L NaCl处理下,F2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最大,MDA含量最低;在200mmol/L NaCl处理下,F4代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最大,MDA含量最低。研究发现,亲本‘矮抗青’的耐盐特性高于亲本‘中花芥蓝’,它们的杂种后代(异源四倍体)遗传了AA基因组的耐盐特性,从而比二倍体亲本具有更强的抵御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43.
从GMO技术进步与产业化的前提出发,描述了GMO种子研制技术与经营的产业化、种植的规模化及其在全球的贸易状况,分析了GMO作物的快速全球化状况,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对GMO作物的不确定性出发,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和对人体本身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以及GMO对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长期影响,指出了国际上对GMO产品的基于产品和基于生产过程的两种主要管理方式,鉴于保护我国的环境、生态安全需要,最后探讨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从基础理论上介绍了FFP的凝血活性。但应注意在临床治疗上,对于甲型及乙型血友病患者,最好应分别采用行之有效的因子Ⅷ和因子Ⅸ复合物制剂.  相似文献   
45.
46.
我们根据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实际工作的需要,于1973年收集了180头猪肾,进行肾髓质和肾皮质部位的采样培养,对照观察其钩端螺旋体菌株检出阳性率的差异,以改进检查方法,提高检出率。 (一) 样品来源及其培养 猪肾采自江西太和、遂川县食品公司屠宰场。猪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因自身抗体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疑难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解决办法。方法:先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确定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然后做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选试验等排除自身抗体的干扰以便血型的正确判定。结果: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因自身抗体引起的有10例,其中温抗体7例,冷抗体3例,温抗体同时同种抗体阳性2例,冷抗体同时同种抗体阳性2例。结论:自身抗体会影响ABO血型的正确判定,选用合适的试验进行分析判断以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及鼻眼联合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0 例儿童过敏性 结膜炎与310 例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均分 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点眼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鼻朗喷鼻联合人工泪液点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 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300 例过敏性结膜炎患儿中,50 例(16.67%)并发变应性鼻炎;310 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中,59 例 (19.03%)并发过敏性结膜炎(P>0.05);(2)109 例同时并发两种疾病患儿中,均进行眼结膜与鼻粘膜的刮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 其中60 例(55.05%)结膜刮片与67 例(61.47%)鼻粘膜刮片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P>0.05);(3)两组治疗前后BUT 及角膜荧光素 染色评分、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鼻朗喷鼻 联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儿童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9.
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鲜平  高进  梁慧  曹力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5):183-18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m)是全球关注的8种多重耐药菌株之一,临床治疗非常棘手。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多发科室,检出率为13.45%(62株/461株),耐药特征: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米诺环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100%),氨曲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美洛培南、头孢噻肟、哌拉西林高度耐药(?86.5%),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头孢吡肟耐药性较高(?50%)。结论:医院应重视该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感染患者应严格消毒隔离管理。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敏感率90.6%),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抗菌药。  相似文献   
50.
利用化工厂污泥废水中分离到的一株耐酸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RB7), 对不同pH、温度、碳源、菌废比等条件下SRB7还原Cr(VI)能力进行研究。并从H2S还原途径、电子传递途径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吸附途径研究SRB7菌体整体去除Cr(VI)的特性。结果表明: 当Cr(VI)起始浓度为50 mg/L时, pH 7.5, 培养温度36°C, 碳源为乳酸钠, 混合菌液和Cr(VI)溶液的菌废比为1:5(V/V)能获得很好的还原效果。在SRB7去除Cr(VI)的特性中, 吸附途径对Cr(VI)的去除几乎不起作用; 电子传递途径在Cr(VI)的还原过程中不占优势, 24 h去除率为51.42%; 而H2S途径在Cr(VI)的还原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24 h去除率为78.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