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81.
黑莓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分析及适宜培养条件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黑莓(Rubus spp.)品种'Kiowa'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类型、外植体类型、枝条暗处理时间、防褐化剂以及光照度对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及腋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基本培养基(MS、1/2 MS、B5、1/2 B5、N6和1/2 N6)中,在MS培养基上外植体的褐化率较低(37.78%)、腋芽诱导率最高(67.89%)且生长状况良好;褐化程度与外植体的木质化程度及取材部位均有一定的关系,以1年生半木质化枝条的上部茎段为外植体,褐化率最低(19.67%)、腋芽诱导率较高(91.89%)且生长状况良好;接种前进行一定时间的暗处理对外植体褐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枝条暗处理3 d,防褐化效果最佳;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类型和浓度的防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和腋芽诱导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添加3 000 mg·L-1活性炭或200 mg·L-1 VC的防褐化效果较好;培养过程中的光照度与外植体褐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在1 500 lx光照度下外植体的褐化率较低(15.66%)且腋芽诱导率和生长状况均较好.根据实验结果,筛选出防止黑莓外植体褐化的适宜培养条件为:以1年生半木质化枝条的上部茎段为外植体,15 ℃暗处理3 d后,消毒并接种在添加了3 000 mg·L-1活性炭或200 mg·L-1 VC的MS培养基(含20 g·L-1蔗糖、5.6 g·L-1琼脂及0.2 mg·L-1 6-BA,pH 5.8)上,置于光照度1 500 lx的条件下培养.  相似文献   
182.
将‘鲁豆4号’大豆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聚生球囊霉Glomus fasiculatum和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 4号生理小种后, 定期测定大豆根系中AM真菌及线虫侵染速率、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大豆根系中4种酶活性高于对照水平; 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根系中POD、PAL及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只接种SCN的处理,并且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或相当于后者。另外,PAL及几丁质酶活性出现高峰时期也正是AM真菌侵染率迅速升高及线虫侵染速率快速下降期。因此,AM真菌先激活了大豆的防御反应,然后使其对SCN的侵染产生快速反应,PAL及几丁质酶在AM真菌诱导的抗、耐线虫病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大豆根系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于只接种AM真菌的处理。作者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该酶在大豆抗SCN病害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3.
尖峰岭地区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AM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海南岛尖峰岭13种龙脑香科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的资源状况。共分离鉴定出Acaulospora属4种,Glomus属16种,Scutellospora属3种,其中Scutellosporanigra(Redhead)Walker&Sander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4.
都江堰亚热带地区常见植物根围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都江堰亚热带地区常见植物根围土壤中分离并鉴定了4属27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 4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 1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 2种,球囊霉Glomus 20种。其中哥伦比亚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colombiana,澳洲球囊霉Glomus australe,卷曲球囊霉G.convolutum,肿涨球囊霉G.gibbosum,球泡球囊霉G.globiferum,异形球囊霉G.heterosporum(A)为我国六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5.
李敏  刘润进  赵洪海 《菌物学报》2001,20(4):547-551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和西瓜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niveum对西瓜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西瓜根系中4种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先接种G. versiforme,后接种F. oxysporum f.sp. niveum处理的4种酶的活性均高于只接种F. oxysporum f.sp. niveum 的处理,且酶的活性峰值出现较早。表明接种G. versiforme 能预先诱导这4种酶的产生,提高其活性,从而提高西瓜对F. oxysporum f.sp. niveum侵染的抗性。接种G. versiforme的感枯萎病西瓜品种“郑杂5号”酶的增加幅度大于抗病品种“京欣1号”的接种处理,说明G. versiforme对提高感病西瓜品种酶活性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86.
生物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发园  刘润进 《生态学报》2002,22(3):403-408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分布于自然界各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个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为因素等生物因子的作用,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介绍该领域最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和分析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动向。  相似文献   
187.
白鲃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鲃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鲃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鲃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鲃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鲃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8.
几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王发园  刘润进  林先贵  周健民 《生态学报》2003,23(12):2666-2671
对渤海湾的海岛林地(IFL),黄河三角洲盐碱地(SAS)、鲁西南煤矿(CMS)和内蒙古退化草原(DGL)等几种生态环境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样点中,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不同,IFL中的最高,其次是SAS,CMS和DGL的最低。各地AM真菌种的丰度、孢子密度、频度、相对多度等也差异较大。这与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的差异相关。在总体上,Glomus属在各采样点出现的频度和相对多度最高,其次是Acaulospora属。但不同生态环境之问又存在差异,例如CMS中Acaulospora属的频度和相对多度比Glomus属的高。在IFL中,Gigaspora属的相对多度比Acaulospora属的高。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优势种不同,如在CMS中是A.mellea,在IFL和SAS土壤中却分别是G.margarita和G.caledonium,而DGL中各个种的分布却较均衡。  相似文献   
189.
从渤海湾岛屿上的天然植被根围土壤中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7属35种, 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原囊霉属Archaespora1种,内养囊霉属 Entrophospora 1种,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巨孢囊霉属 Gigaspora3种, 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种。群生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gregaria和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标本保藏于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0.
在鲁西南煤矿土中分离到球囊霉属一新种——枣庄球囊霉。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中文描述和显微照片,标本保存于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