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川西高山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冷杉(Abies faxoniana)天然林、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矮曲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下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包括水溶性组分(WSC)及有机溶性组分(OSC)、酸溶性组分(ASE)及酸不溶性组分(AIR)的含量进行分析,以揭示亚高山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WSC、OSC、ASE含量均随分解的进行不断减少,且分解前期的淋溶释放量高于分解中后期,而AIR含量及表征4种凋落物酸溶性和酸不溶性组分含量相对比例的LCI指数(lignocellulose index)随分解的进行却呈现上升趋势。4种林分凋落物L层的WSC含量及白桦、冷杉、云杉凋落物L层OSC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F、H层,而F、H层间差异不显著;而杜鹃凋落物OSC含量则表现为L层F层H层,且各层间均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WSC、OSC、AIR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但对ASE和LCI指数影响却不显著。4个林分比较而言,阔叶林凋落物的WSC、OSC含量高于针叶林,AIR含量低于针叶林,白桦WSC含量在L、F层均最高。研究认为,分解阶段和林分类型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基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各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簇毛麦的利用价值和染色体操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特别是对小麦白粉病的绝大多数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是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一种潜在的抗性基因源。本文详细介绍了簇毛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簇毛麦染色体形态学、生化标记、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识别技术,以及簇毛麦与小麦组其它染色体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六倍体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种F1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厚山羊草[Aegilopscrassa Boiss.(2n= 6x= 42,DDD2 D2MCrMCr)]、叙利亚山羊草[Ae.vavilovii (Zhuk.)Chenn.(2n= 6x= 42, DD MCrMCrSP SP)]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 6x= 42, AABBDD)]杂种F1 植株形态大多偏向山羊草亲本。4 个叙利亚山羊草×普通小麦和1 个粗厚山羊草×普通小麦杂种F1 自交结实,结实率在0.1% —6.5% 之间。这些种子胚乳很少,生活力较弱,播种后,只有少数种子出苗。杂种F1 PMC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水平较低,出现大量的单价体,二价体低于理论值,并且大多为棒形,说明两种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已经过很大的修饰。在各杂种F1 中还观察到少量的三价体,有些杂种还可见频率很低的四价体和五价体。以山羊草为母本的杂种F1 染色体交叉频率优于反交。F1 染色体分离极不正常,产生大量的多分孢子和微核。在叙利亚山羊草×冀麦30 号中还发现1 株体细胞染色体为21 条的植株,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4.
小麦细胞分裂间期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洪杰  郭北海 《遗传学报》1999,26(6):666-672
以野生种基因组DNA为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研究了间期细胞核里黑麦,中间偃麦草,燕麦和簇毛染色体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的行为,易位的黑麦1RS染色体襞在间期表现为不连续的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代换和附加的1R染色体在间期却呈现点状杂交信号,通过易位进入小麦的中间偃麦草和燕麦染色体片段也是点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发现具有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种质,本研究采用田间病圃法和人工接种法,对28份人工合成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进行了抗性鉴定。人工合成小麦对这些病害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反应。C2和C20对鉴定的4种病害都具有抗性,C5、C10和C25对这些病害都表现感病。8份材料对Heterodera avenae和H. filipjevi两种病原线虫都表现抗性反应型,也有的材料只抗一种线虫。供试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中19份材料表现抗性反应型。9份材料对接种的条锈菌小种CY30、CY31、CY32和CY33均表现抗性反应型,5份材料对叶锈菌小种THT和PHT都具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 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 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山林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磷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层和矿质土壤层真菌(F)、细菌(B)、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微生物量,以及真菌/细菌(F/B)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G-/G+)比值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 OTC模拟增温使空气温度增加0.87 ℃,土壤有机质层温度增加0.5 ℃,矿质土壤层温度增加0.23 ℃.土壤有机质层微生物群落组成比矿质土壤层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更敏感.细菌比真菌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模拟增温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质层的F/B和G-/G+比值,对矿质土壤层的所有PLFAs含量或比值均没有显著影响.微生物的PLFAs含量及真菌/细菌和G-/G+比值总体呈现非生长季低于生长季前期和生长季后期.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DOC 12.1%、凋落物可溶性碳DC 9.5%和全碳TC 3%)是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可溶性组分(DOC和DC)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全量养分(全碳和总氮).  相似文献   
18.
组织培养诱导外源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及其在小麦易位系创制中的利用@李洪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贾旭$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楚成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华北平原麦玉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氮损失及土壤氮素累积严重的问题,探索不同减氮调控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氮损失及土壤无机氮累积的影响.通过(2016—2017年)设置两年大田试验,以农民施肥为对照,研究控释肥处理、微生物肥处理及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减少氮用量后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氮损失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2016年微生物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控释肥处理和硝化抑制剂处理,与农民施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且小麦和周年作物地上部吸氮量都显著降低.2017年各处理间作物产量和吸氮量无显著性差异.3种减氮调控施肥处理均能保持和改善耕层土壤肥力;且微生物肥处理随种植时间延长对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升.随种植时间延长无机氮累积严重,微生物肥处理和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均可降低40~100 cm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含量,而控释肥处理可提高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氮损失中氨挥发>淋溶量>N2O排放>径流,径流损失可忽略不计,其中以农民施肥处理氮损失最大,微生物肥处理可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量,但淋溶量较大.综上所述,减量施氮条件下,控释肥处理和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可保证作物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微生物肥处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可保证作物产量和吸氮量.微生物肥和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可降低40~10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控释肥处理对削减无机氮量效果不明显;几种减氮调控措施均可降低氮损失,但微生物肥处理需调整措施来降低氮的淋溶量.  相似文献   
20.
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转化小麦及其表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基因枪法将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 (BADH)基因导入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品种 ,并且得以表达。该基因由玉米Ubi1启动子控制。在盐胁迫条件下 ,多数转基因植株叶片的BADH活性比受体亲本提高 1~ 3倍 ,部分植株相对电导率比亲本明显低 ,表明转基因植株的细胞膜在胁迫时有受损较轻倾向。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外源BADH基因已插入小麦基因组 ,平均转化频率为 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