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繁殖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道(王祖望等,1973,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1集,61—72;郑生武,1980,动物学研究,1(4):465;梁杰荣等,1982,动物学杂志(3):13—16)。有关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繁殖尚未见报道。研究种群的繁殖特征对分析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于1988年3—10月分别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和山西省临汾地区对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的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2.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将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问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尺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33.
秦岭山区隆肛蛙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观察记录了秦岭山区隆肛蛙Feirana quadrana胚后发育过程.隆肛蛙蝌蚪的头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度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长.将隆肛蛙的胚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其蝌蚪在发育中体色、荚膜(皮肤褶)、侧线以及唇齿式等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唇齿式由以II∶ 5-5/II∶ 1-1型为主演变为以II∶ 6-6/II∶ 1-1、I∶ 6-6/II∶ 1-1和II∶ 5-5/II∶ 1-1型为主.  相似文献   
34.
阴环  李晓晨 《昆虫学报》2013,56(7):807-815
赤胸梳爪步Dolichus halensis (Schaller)(鞘翅目:步甲科)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分布广泛。为揭示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扩张机制, 本研究以秦岭地区为中心,以线粒体Cox1 tRNALeu Cox2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对来自于24个采集点共191个个体进行了检测分析。在长度为1 601 bp的碱基中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高(Hd=0.796),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Pi=0.003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该物种存在两大进化枝。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86.61%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SAMOVA和PERMUT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秦岭地区分布的赤胸梳爪步甲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该物种在秦岭地区曾经发生过种群扩张。综上,认为赤胸疏爪步甲种群经历过冰期后的扩散。  相似文献   
35.
温度和热驯化对胡氏大生熊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晨  王立志 《动物学报》2005,51(3):516-520
对外温脊椎动物体温和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表明,外温动物的运动行为对身体温度的变化高度敏感(Bennett,1990)。在许多动物种类中,体温的升高或降低显著影响动物的运动能力(Huey,1982;Miller,1982;Watkins,2000),而运动能力的下降则影响外温动物逃避捕食者(Christian andTracy,19  相似文献   
36.
葛斌杰  陈彬  钟鑫  陈建平  李晓晨 《广西植物》2022,42(Z1):116-126
21世纪已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范围内的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的大框架已基本完成,属级、种级和群体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正在深入。但是,自地球进入人类世以来,大片原生森林遭到破坏,地表植被发生了深刻变化,多个植物种群萎缩甚至濒于灭绝,这使得野外第一手材料的采集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国内外对于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这虽有利于植物保育,但也给正常的科研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经过4个多世纪的发展与积累,全球标本馆馆藏标本已达3.97亿份,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迭代和完善的背景下,这些系统性收集与科学馆藏的标本正在成为开展属级、种级和群体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科研材料。因此,当下探讨当代植物标本馆体系建设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恰逢其时。该文通过回顾世界与中国植物标本馆概况,结合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建设的经验,提出6个方面的思考:(1)革新标本管理者的理念,转变“等人来”的被动式服务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业内外人士来访,提升标本馆的人气。(2)规范合理规划标本馆功能区域,为标本提供安全的馆藏环境,为来访者营造舒适的研究氛围。(3)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馆藏物数字化覆盖率,注重数据标准化,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替代重复性工作岗位,让标本馆工作更富成效和吸引力。(5)按照国家级平台要求不断提升馆藏物收藏多样性和馆藏环境,时刻为能在国家级或国际平台展示馆藏资源做好准备。(6)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让标本馆成为集信息咨询、资源服务、培训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机构,成为国家或地方的植物资源科技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37.
陕西水牛化石及中国化石水牛的地理分布和种系发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述并比较了在陕西大荔、咸阳发现的水牛化石,一为Bubalus teilhardi,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相近。另一为B. youngi,与河南孟县的相似。水牛化石在中国的分布至今仍集中在中一东部,南、北方都有,其栖息环境与现代水牛的基本一样,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用支序系统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化石水牛的种系发生。  相似文献   
38.
中国缓步动物门一新亚种及两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我国缓步动物门1新亚种Diphascon(Adropion)scoticum qinlingensis subsp.nov.和中国2新纪录Rictersius coronifer ( Richters, 1903) (Eutardigrada, Macrobiotidae)和 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 1905 (Eutardigrada, Hypsibiidae).新亚种主要以爪的主枝基部极度收缩区别于世界其他产地的标本(指名亚种).新亚种和新纪录均采自秦岭山区.  相似文献   
39.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0.
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6,16(2):129-135
本文初步分析了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地理概况,将陕西地区划分为七个啮齿动物地理区。对不同地理区内可能影响啮齿动物种数的4种生态因子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及面积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啮齿类的垂直分布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物种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啮齿动物种数与景观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景观类型越复杂,啮齿类物种数越丰富。此外,农业活动对啮齿类物种数也有影响,即耕作区种数少于非耕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