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PCR技术从克雷伯氏菌的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得到了编码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α、β两个亚基的基因gdrA、gdrB。将gdrA、gdrB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构建克隆载体pMD-gdrAB。经测序正确后,将gdrAB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上构建表达质粒pET-28gdrAB。利用双抗生素筛选法,将pET-28gdrAB与连有甘油脱水酶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2gldABC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共表达,鉴定了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2.
83.
大鼠皮层听-视多感觉神经元和听-视信息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电生理技术,研究SD大鼠皮层听-视多感觉神经元的分布和听-视信息整合.共记录到130个听-视双模态神经元,其中65个A-V型神经元,28个v-A型神经元和37个a-V型神经元.这些双模态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听区的背侧,听皮层和视皮层的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呈条带状分布,v-A型神经元较多地位于近听皮层一侧,a-V型神经元则主要位于近视皮层一侧,A-V型神经元位于两者之间.在条带中,双模态神经元分布不均一,有片状分布趋势.双模态神经元的听-视信息整合效应分为增强型、抑制型和调制型.整合效应与声-光组合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其中75%的神经元获得最大整合效应的时间间隔在30~50ms之间.研究结果提示,大鼠皮层存在听-视多感觉神经元分布区,这些神经元遵循存在于其他动物相关脑区多感觉信息整合规律,参与听-视感觉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84.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油松(P. tabuliformis)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的天然二倍体杂交种, 是为数不多的与亲本种没有严格生殖隔离的同倍体杂交种。为了检测3个种在油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为高山松成种机制提供数据, 选取了代表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遗传多样性的25个种群, 在油松生境下对比分析了苗期11个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 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生长发育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差异显著, 主要变异存在于种间及种内群体间; 出苗率、2011年11月和2012年10月的封顶率、二年生苗在2012年10月的保存率等指标的种间方差分量较大, 种内变异较小, 是体现种间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油松在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最好, 总体适合度高于云南松和高山松; 云南松在封顶率和保存率上都居于最低值, 大部分一年生苗木到11月底仍未出现封顶现象且黄苗比例最高, 二年生苗的存活率为0, 表明云南松在油松生境下适合度最低; 高山松除了在紫苗比例上表现出超亲优势外, 大部分性状居于亲本种之间。此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松祖先种群在适应性上表现较好, 具有在油松生境下发展的潜力; 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山松种群及东南部的康定种群对油松生境的适应性较差。研究揭示出生态选择在高山松的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使用小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溶栓时间窗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小剂量组(0.6 mg/kg),每组2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小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做头颅CT排除脑出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80.00%,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高于小剂量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溶栓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86.
高山松及其亲本种油松和云南松DHAR基因的功能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油松(P. tabulaeformis)与云南松(P. yunnanensis)自然杂交产生的同倍性杂种,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占据了油松和云南松两个亲本种都不能正常生长的高海拔地带。为了揭示高山松、油松和云南松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的组成和功能分化, 分别从高山松、油松和云南松中克隆到2类DHAR基因(DHAR1与DHAR2)。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这6个基因在根、韧皮部、叶和芽中均有表达;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高山松在物种形成过程中保留了油松的DHAR1拷贝以及云南松的DHAR2拷贝; 酶学性质分析则表明, 高山松与油松DHAR1蛋白对底物具有相似的催化活性、催化效率、最适pH和热力学稳定性, 但其催化活性比云南松DHAR1蛋白高约300倍。高山松DHAR2蛋白对底物的催化活性和热力学稳定性均高于油松DHAR2蛋白。高山松DHAR基因在生化功能上显示出优于或类似亲本DHAR, 这种优势功能的选择与杂种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可能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发病机制不明,患病率逐渐增多,缺乏客观诊断指标,常规治疗主要依靠教育和行为训练,但效果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胃肠镜粪微生态制品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儿童孤独症1例,探索其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参照本课题组报道的方法,收集通过严格筛选的供体粪便,体外制备粪微生态制品。孤独症患儿,男性,8岁,确诊孤独症5年余,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静脉麻醉下,分别经胃镜、肠镜行粪微生态制品大肠和小肠注入。以临床评价、患儿的生活行为观察(来自患儿主要照顾者),孤独症行为评定检查表(autism behaviorchecklist,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和对比。结果治疗前患儿ABC量表评分为112分,CARS量表积分为38分;治疗后8周,ABC量表评分降低至76分,CARS量表积分降低至32分,积分改善非常显著。语言、沟通、感觉、运动、自我照顾的各项能力整体提高,同时患儿在睡眠障碍、胃肠道症状、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呃逆)显著缓解。结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该例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疗效明显,未见明显副反应,提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孤独症患儿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疗法,但其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有待多样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从粤、闽、贵3地烟草青枯病株中分离青枯病菌,测定其致病力并探讨判断致病力的方法。【方法】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称TTC)培养基和蛋白质电泳相结合对青枯病菌致病力进行测定,并分析菌株生化型。【结果】已分离出烟草青枯病菌59株,依据致病力进行划分,无致病力菌株5株,有致病力菌株54株。不同致病力菌株蛋白电泳特定条带存在差异。粤、闽、贵3地烟草青枯病菌有致病力菌株均占主导地位,广东有致病力菌株比例略大,福建次之,贵州最小。按生化型划分,59株青枯病菌中1株属于生化型Ⅳ外,其他58株属于生化型Ⅲ或其亚型生化型Ⅲ-1。【结论】烟草青枯病菌致病力存在差异,SDS-PAGE蛋白指纹中的特定条带可作为判定青枯病菌有无致病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0.
张富华  胡聃  孙凡  郭振  李元征  王晓琳  马生丽 《生态学报》2014,34(24):7385-7392
与光呼吸不同,光对植物叶片暗呼吸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目前,植物叶片这一生理生态现象很少受到关注,但光抑制呼吸会导致叶片日间碳损失,对植物碳平衡有重要影响。利用Li-6400(Li-Cor,USA)光合仪模拟北京城区夏、秋季增温对月季(Rosa chinensis)叶片暗呼吸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处理显著提高了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夏季增温时气孔导度(Gs)降低而秋季增温明显升高。(2)夏季增温5℃,有光暗呼吸(RL)显著高于增温2℃(P0.05),而增温2℃对RL影响不显著(P0.05);秋季增温5℃,RL显著高于增温3℃(P0.05)。4个不同短期增温处理都对无光暗呼吸(RD)影响显著(P0.05)。(3)秋季增温5℃对光抑制呼吸影响显著(P0.05);其它3个短期增温影响不显著(P0.05)。(4)秋季增温5℃,月季暗呼吸对增温敏感性显著高于增温3℃的值(P0.05)。目的为分析城市白昼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叶片碳损失估计提供实验案例,是提高城市植物碳汇生态服务功能可能途径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