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管超  张鹏  陈永乐  宋光  周媛媛  李新荣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213-3220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区藓类结皮和藻-地衣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采用Li-8150系统连续测定了冬季(2015年11月—2016年1月)低温环境下两类结皮-土壤呼吸的变化,分析了低温及模拟增温对两类结皮-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观测期内,藓类结皮、藻-地衣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052~0.418、-0.032~0.493 μmol·m-2·s-1,且藓类结皮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土壤系统.不同类型结皮-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增温主要是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散而抑制生物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在整个观测期,藓类结皮-土壤系统累计排放9.90 g C·m-2,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土壤系统的7.00 g C·m-2.研究区生物结皮-土壤系统冬季累计排放7.40 g C·m-2,是该荒漠生态系统全年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2.
李新荣 《生物多样性》1999,7(4):291-296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类同于许多类型的过渡带,即群落的过渡带(针阔混交林)比相邻群落(针叶林和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多样性。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其特殊的过渡性。在该过渡带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不证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因此,在探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关系时,综合包括均匀度在内的多个指数才可能作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3.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在不同自然条件(风、温度、水分)下,人工固沙植被区(24龄、41龄、50龄)和相邻天然植被区的两种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种子库在苔藓结皮上的储量显著高于藻类结皮。随着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种子萌发量在苔藓结皮上增加,在藻类结皮上减少。生物土壤结皮层的含水量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影响(p〈0.05),植物种子在湿润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萌发量高于干燥处理的生物土壤结皮上的种子萌发量。生物土壤结皮表层温度和亚表层温度对荒漠植物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而言,对于苔藓结皮,植物种子在较高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于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而对于藻类结皮,植物种子在较低温度下的萌发量略高。  相似文献   
54.
莫斯科州针阔混交林带森林群落的灌木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莫斯科州针阔混交林带10种类型的森林群落的灌木层结构,指出森林群落中灌木层的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特点首先取决于组成该层次的灌木种的生物学特性,此外,在不同的群落中乔木层的郁闭度、群落内生境的不一致性(如土壤的水分和肥力状况的差异)以及幼木层的盖度等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灌木的成层和结构。分析表明,灌木在不同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的垂直分布可归纳为三种几何类型:金字塔式、菱形式和倒三角形式。灌木的水平配置多为集团分布或随机分布,趋于集团分布。  相似文献   
55.
俄罗斯平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灌木层植物种间相关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李新荣 《生态学报》1999,19(1):55-60
灌木层植物种类丰富,成层明显,结构复杂是俄罗斯平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突出特点,应用X^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r公式研究了灌木层植物种间联结和相关性,对测定结果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分析,依据测定结果,将形成灌木层的植物划分为4个生态联结种组;俄罗斯金雀花+璎珞柏,欧洲白蜡+欧洲白榆,疣枝卫矛+欧洲荚迷+黄忍冬+欧榛子+黑茶镳子+欧洲赤杨。生态种组的划分为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及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56.
贺兰山西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SPSS聚类分析和CANOCO排序研究了贺兰山西坡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贺兰山西坡植被大致可以划分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和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 )-灰榆(Ulmus glaucescens)群落3种类型.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来看,不同植被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分异.在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盐碱化梯度,沿着藏锦鸡儿群落-珍珠猪毛菜、猫头刺群落-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序列,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增强;第二排序轴则反映了土壤结构梯度,沿着藏锦鸡儿群落-珍珠猪毛菜、红砂群落-珍珠猪毛菜、猫头刺群落序列,土壤质地逐渐粗化;在短花针茅-大针茅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水分梯度,第二排序轴反映了海拔梯度上的水热组合梯度;在蒙古扁桃-灰榆群落,第一排序轴反映了土壤pH梯度,沿着灰榆、蒙古扁桃群落-蒙古扁桃、金露梅群落-蒙古扁桃群落序列,土壤pH值逐渐下降;第二排序轴主要反映了土壤结构梯度,沿着蒙古扁桃群落-灰榆、蒙古扁桃群落-蒙古扁桃、金露梅群落序列,土壤中粉粒、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质地呈细化趋势.  相似文献   
57.
用TnV分离粘细菌发育回复突变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uA∷TcΩ5 is a development deficient strain of M.Xamthus.Transposon TnV was used to randomly mutagenize various sites of fruA ∷TcΩ5 chromosome.Fruiting body formation was restored in one TnV insertion mutant,designated XM1206.The TnV\|inserted DNA fragment from XM1206 chromosome was cloned,which may be served as a probe to isolate the corresponding allele from wild\|type strain.  相似文献   
58.
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荒漠藻结皮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1956年(51龄)和1981年(26龄)人工植被区及自然植被区的藻结皮净光合速率(Pn)变化,及其与结皮含水量(>100%、40%~60%和<20%)、大气CO2浓度(360和700 mg·L-1)和温度(13 ℃、24 ℃ 和28 ℃)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1龄、26龄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的藻结皮Pn分别为3.4、4.4和3.2 μmol·m-2·s-1,且51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Pn显著高于26龄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含水量对其Pn影响显著,且中等含水量(40%~60%)藻结皮的Pn显著高于低含水量(<20%)和高含水量(>100%);CO2倍增(700 mg·L-1)后,中等和高含水量藻结皮的Pn增加了1.8~3.3倍,而低含水量时,藻结皮的Pn变化不明显;高含水量和中等含水量处理时,24 ℃和28 ℃条件下藻结皮的Pn较13 ℃时提高27%~66%,而在低含水量时,不同温度的藻结皮Pn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9.
陈翠云  李新荣  赵昕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064-3069
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和真藓(Bryum argenteum)是沙坡头地区用于固沙的生物土壤结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脱水过程中这2种藓类的光合特性,检测了其光合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土生对齿藓和真藓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及光系统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离子渗漏率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则显著升高,且均与水分含量呈正相关.真藓的这些光合参数的变化程度比土生对齿藓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说明,脱水导致土生对齿藓和真藓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胞膜完整性遭受破坏,进而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最终导致光合作用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60.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可培养微生物群落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沙漠化修复程度土壤结皮及结皮下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随沙漠化生态修复进程呈升高趋势,随采样深度呈下降趋势。数量以节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主,其含量随沙漠化修复程度分别呈降低与升高趋势。修复过程中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数量与沙漠化土壤改良程度密切相关。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归类为18个属,分属于6个系统发育组:高G+C革兰氏阳性类群、低G+C革兰氏阳性类群、α-变形菌、β-变形菌、γ-变形菌和CFB类群,序列比对显示菌株功能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