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5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2162篇
  743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70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3篇
  1965年   15篇
  196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从絮凝剂的来源和分子组成两方面对生物絮凝剂进行了系统分类,综述了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模型以及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和发酵工业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几种不同的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进而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生物絮凝剂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物絮凝剂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2.
为从昆虫干标本中获取高质量DNA,以利于后期PCR扩增目的基因,本研究对DNA提取前昆虫干标本的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分别测定其纯度和质量,并用不同引物进行了扩增效果对比。结果显示:经过预处理的样品DNA平均含量均高于CK的52.283 ng/滋L,最高为0.9%Na Cl处理3 h,平均含量达122.632 ng/滋L;米象4种预处理方法提取的DNA利用引物Lco1490/Hco2198及UEA7/UEA10均能扩增出650 bp长度条带,仅有0.9%Na Cl溶液浸泡3 h处理的米象可通过引物J173/J1331扩增出1 000 bp的长片段条带。研究表明,经过预处理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因组DNA的断链,主要对样品DNA的质量浓度影响显著;以9%Na Cl溶液3 h预处理后的昆虫干标本,利用磁珠法所提DNA的质量及PCR扩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对大豆根瘤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直接ELISA法检测大豆根瘤菌USDA 110和RTt 50的纯培养菌体和根瘤。确定了该试验的最佳工作条件:酶标结合物HRP—Ab 110和HRP—Ab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体Ab 110和Ab 50的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3200和1:800,抗原USDA 110和RTt 50的最适工作浓度均为6×10~7细胞/ml。该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和区别慢生型和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在这两种类型的大豆根瘤菌中,同种内的少数菌株存在交叉反应,通过吸收可以消除,从而使ELISA的检测达到菌株  相似文献   
104.
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平  李志琴  王孟本  王小岗 《生态学报》2014,34(12):3386-3395
草地植被空间格局研究是草地景观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空间格局研究不仅限于描述景观的空间特征,而是要深入分析空间格局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机制。以1∶50万《山西省草地类型图》、《山西省行政区域图》及《山西省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借助GIS技术,应用TWINSPAN和DCA对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1127个样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TWINSPAN分类结果中,31个群丛组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很好地揭示了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从40°43'N向34°34'N依次分布着北部草原、中部灌草丛和草丛及南部的暖温带草丛。(2)1127个样方DCA排序图纵轴揭示了明显的海拔梯度,即由上至下海拔逐渐降低,相应地草地景观变化为亚高山草甸、灌草丛、草原及河漫滩草甸;DCA排序图的横轴揭示了明显的水分梯度,即从左到右水分逐渐增加。两大优势群丛组样方及44个优势群丛组物种DCA的排序图都很好地刻画了山西高原水热组合的变化,即从西北向东南由于地形地貌引起的水热组合由冷干向暖湿逐渐变化,水热组合的梯度变化进一步影响了草地景观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GIS技术与数量生态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丰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5.
SDE-GC-MS法分析三种虫生真菌菌丝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的方法分析了蝉拟青霉、拟细羽束梗孢、根足被毛孢菌丝的挥发性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44、28和19种化合物,它们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烷烃类、酯类和醛类。成分比较发现,3种虫生真菌挥发性物质中有3种主要共有成分,分别为丁羟基甲苯、1-辛烯-3-醇、苯乙醛。除共有成分外,它们各自都有大量特有成分,其中蝉拟青霉主要有5-甲基-2-呋喃-乙酸酯、反式-2,4-癸二烯醛、长叶烯等;拟细羽束梗孢主要有5-羟基-2-癸烯酸-δ-内酯、2,4-二甲基-恶唑、苯酚、β-榄香烯等;根足被毛孢主要有3,4,5-三甲基-苯甲醛、1,3-二甲基-3,4,5,6-四氢化-2(1H)嘧啶、顺式-2-羟基-1-(羟甲基)-9-十八碳一烯酸乙酯。  相似文献   
106.
高黎贡山地区民族植物学的研究Ⅰ.勒墨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生活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东坡的勒墨人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勒墨人对野生植物及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从 事刀耕火种轮歇栽培,并种植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iuum)和桤木(Alnus nepalensis)以促进轮歇地的休闲管理;栽培和管理漆树、收割生漆交换或出售,是勒墨人轮歇农业的一大特色;他们采集利用60余种野生食用植物和100余种药用植物,云黄连(Coptis teeta)和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等重要药材用于同外界进行物资交换;在对自然界的崇拜过程中,勒墨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正>1.黄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植物,喜稍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在黑钙土、粟钙土上生长良好。根冠生于土表中,抗寒性和耐旱性比紫花苜蓿强,在一般紫花苜蓿不能越冬的地方,皆可越冬生长。在有积雪条件下,能忍受-601低温,属耐寒的旱中生植物。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上,主根发达,可伸入土中2~3m,适应年积温1700~20001及降水量350~450mm的气候条件。多见平原、河滩、沟谷、丘陵间低地等低湿生境的草甸中,很少进入森林边缘。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5月中旬萌发,7月初至中旬现裔,7月至8月中旬开花,8月至9月中旬果实渐熟。为抗逆性强的优异野生牧草。  相似文献   
108.
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调节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各种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人工湿地的微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寡核苷酸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主要取决于湿地的水文条件、废水的特点(包括组成成分,污染物的特点和利用性)、湿地的过滤材料或土壤类型、植物和各种环境因素;不同人工湿地类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从多到少依次是变形菌、噬纤维菌.黄杆菌菌群、放线菌和厚壁菌.如何进一步加深对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高废水中氮的去除效率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技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9.
本项研究观察了替硝唑对类杆菌,经腹腔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替硝唑对脆弱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感染的小鼠,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两株菌感染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分别为11.15mg/kg和13.04mg/kg。与甲硝唑相比,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0.
离子注入后诱导水稻多倍化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3份二倍体水稻为材料,以氮离子束为诱变源,研究了离子注入后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和离子注入对水稻多倍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氮离子束对3份二倍体水稻材料的效应因材料种类和离子注入剂量不同而异。N 注入处理后对利用秋水仙素诱导水稻多倍化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效果的明显程度则因离子注入剂量不同或秋水仙素诱导时间不同或试验材料的遗传背景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秋水仙素对试验材料的诱导时间为24 h的各个处理中,N 离子注入剂量为6.76×1016N /cm2的处理似乎更好,而在秋水仙素对试验材料的诱导时间为48 h的各个处理中,N 离子注入剂量为0.52×1016N /cm2的处理则更有利于获得同源四倍体材料。经过2个~3个世代的筛选之后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试验材料的后代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