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缘蝽科族级单元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域长额虾科和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种类记述(甲壳动物,十足目,真虾下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科3属8种,作为Liand Komai(2003)记述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总科2科8属20种的补充,同时记述该调查中采于东海的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2属2种.8个长额虾科种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新馆搬家过程中新发现标本鉴定得来,即Chlorotocella gracilis,Plesionika izumiae,P longidactylus,P.ortmanni,P.pumila,P.sindoi,P.unidens,Procletes levicarina.其中Li and Komai(2003)描述的新种P.longidactylus又发现5只携卵雌虾,证明此种在南海并不少见;P.unidens是深海种类,目前仅发现分布在200m以深海底,虽然其报道很少,但已有记录却来自从孟加拉湾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不同海域,说明其分布较广,在Li and Komai(2003)文中没有记述此种,本文首次记录其在中国水域的分布,并提供特征图.隐虾亚科的两个种,即富兰克林副岩虾Paraclimenes franklini(Bruce,1990)和土佐岩虾Periclimenes tosaensis Kubo,1951均为东海海域的新纪录,将富兰克林副岩虾的已知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北纬28°,同时填补了土佐岩虾在日本海域和南海海域之间的分布空白. 相似文献
13.
14.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Ⅲ(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Ⅲ(异翅亚目:缘蝽总科)李新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15棒缘蝽亚科(Pseudophloeinae)(图68—83)棒缘蝽类包括28个属,除VilgaStal为新世界分布,CeraleptusCosta和颗缘... 相似文献
15.
缘蝽总科支序分析及其高级分类系统(半翅目:异翅亚目)(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新正 《Entomologia Sinica》1996,(4)
本文在已有大量比较形态学研究和各科支序分析研究基础上,对缘蝽总科的科、亚科、族等亚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作了支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缘蝽总科、蛛缘蝽科、姬缘蝽科的单系群地位得到证明。而缘蝽科由于其棒缘蝽亚科和希缘蝽亚科分别占据支序图的两个最低位置,它们在缘蝽总科中具有较多的原始特征,缘蝽亚科的Chariesterini族与南美缘蝽亚科互为姐妹群而与缘蝽亚科其它族差异较大;姬缘蝽科的红缘蝽亚科处在该分支的最高位置且与姬缘蝽亚科中的Harmostini族互为姐妹群,与姬缘蝽亚科其它族关系也较近,因而传统的缘蝽科、缘蝽亚科、姬缘蝽亚科为并系群。为使各分类单元为单系群即自然类群,使分类系统更忠实于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将棒缘蝽亚科和希缘蝽亚科分别提升为科,Chariesterini族提升为亚科;红缘蝽亚科降为族,姬缘蝽科不设亚科。据上述分类学变动提出了缘蝽总科族以上高级阶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近年来对节肢动物系统发育问题的认识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支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来自分子系统学和分子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成为继比较形态学之后有力的研究手段,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线虫,缓步类和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近缘类群,而非以前绝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软体动物的环节动物,对于节肢动物门的单系性及其内部类群间关系的问题,目前倾向于认为(1)节肢动物为单系群;(2)由甲壳类,六足类和多足类联合形成单系群-具颚类;(3)与六足类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研究的支持;对第3点的争议虽较大,但就论据而言确为优势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4月在 12 1°~ 12 7°E、2 6°~ 32°N之间的东海水域所设的 30个取样站所采集的5 2 6号采泥和 973号拖网样品 ,共计 392种大型底栖动物 ,报道了东海大陆架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392种底栖动物中 ,多毛类 95种 ,软体动物 131种 ,甲壳类 118种 ,棘皮动物 4 8种。从分析结果看 ,底栖动物的种数自北向南和由近岸 (西部 )向外海 (东部 )逐渐增多。调查海区春季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7.2 1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32 .95个 /m2 ;秋季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8.79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10 1.4 5个 /m2 。春秋季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等值线分布趋势无明显变化。在春秋季底栖动物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组成中均以多毛类占主要地位 ,春季生物量以多毛类和棘皮动物占优势。与 195 9~ 196 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东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当前东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无明显变化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95 9年低。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渤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研究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 作者在该区域典型潮间带和近岸浅海(5 m以浅水域)布设11个断面, 分别于2016年8月和11月, 2017年5月、8月和11月进行3个季节取样。结果显示: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邻近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7种。其中, 潮间带分布119种, 近岸浅海分布99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与历史资料相比,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动物个体呈小型化趋势。总体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个体大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经济类群逐渐被个体小且经济价值较低的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动物取代。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复杂, 主要驱动力包括黄河来水量与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开发力度加大)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98年2月至2004年11月,共7年27个航次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了其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多样性现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除外)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胶州湾共发现62种底栖软体动物,优势种是滑理蛤(Theoralubrica)和豆形胡桃蛤(Nuculafaba)。从1998年至2004年期间物种多样性指数(H′)年际间波动幅度不大,且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但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和冬季较高,春季和夏季较低。物种均匀度指数(J)则为秋季最高(0.87),夏季最低(0.58)。物种丰富度指数(D)除夏季相对较低(1.82)外,其他三个季节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