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61.
腐生植物     
阐述了腐生植物的概念、营养方式,并着重介绍了我国腐生植物的主要类群和近年新发现的几种腐生植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262.
(一)本工作研究了静脉注入氯丙嗪对兔皮层体感觉性诱发电位与直接皮层电反应各相成分的影响,并观察了该药对隔离皮层电反应的影响。(二)每公斤体重注入4—5毫克的氯丙嗪可使诱发电位与直接皮层电反应的表负波受到显著的阻抑作用,但它们的表正波却受影响不大。诱发电位的次反应(第二正波)亦受到明显的阻抑作用。(三)静脉注入同剂量的氯丙嗪对隔离皮层的直接皮层电反应几乎不发生影响,局部施加氯丙嗪只在浓度很高时始能对皮层电位有阻抑作用。这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氯丙嗪对皮层电位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阻抑作用而引起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皮层的结果。(四)静脉注入同剂量的氯丙嗪可使血压明显降低,其变化过程与皮层电变化的过程在时程上十分一致,说明氯丙嗪对网状结构上行系统的阻断作用也可能与其对血压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63.
本文对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的头面部表型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引用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保安族、东乡族、土族、锡伯族的头面部表型数据,组成中国境内阿尔泰语系人群头面部测量表型数据集,探寻阿尔泰语系人群内部结构及亲缘关系。通过对17个阿尔泰语系人群头面部表型数据的分析发现,相同语族的人群具有相似的头面部表型,表明相同语族人群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同时,不同语族人群的头面部表型特征也具有相似性,揭示阿尔泰语系人群间复杂的混合历史。  相似文献   
264.
以狭叶黄芩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浓度(0.1、0.5、1、2 mmol·L^-1)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15%,PEG-6000)狭叶黄芩表型特征、光合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增强了狭叶黄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效降低了狭叶黄芩受伤害等级。可以有效缓解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其中施用2 mmol·L^-1茉莉酸甲酯9 d后对狭叶黄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处理组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CK。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前6 d的处理中低于CK,而在6 d以后的处理中显著高于CK。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能够提高SOD、POD、CAT活性。对狭叶黄芩的光合参数和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外源施加的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有效减缓干旱胁迫对狭叶黄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65.
研究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2)、(3α)-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3)、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4)、isomultiflorenol(5)、curcasinlignan B(6)、urolignoside(7)、diospyrosin(8)、楝叶吴萸素B(9)、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10)、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12)、山柰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苷(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7-O-β-D-木糖苷(1→2)-O-α-L-鼠李糖苷(15)、sagittatin A(16)、葫芦烷-5,24-二烯-3β-醇(17)、balsaminol E(18)、大豆脑苷I(19)、β-谷甾醇(20)、β-胡萝卜苷(21)、胆甾-5-烯-3β,7α-二醇(22)、2 E-4-羟基-壬烯酸(23)、香兰素(24)、对羟基苯乙醇(25)、β-hydroxypropiovanillone(26)。化合物2、6~11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14~16、18、19、22~26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1~26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5、7、13、19和21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13和21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化合物7、19、22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5能抑制IL-6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