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湿地植物生长模型的改进及其动态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植被的恢复与人工调控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湿地大型植物生长的控制模型。能为此提供一种理论模式。在湿地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为复杂,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显现为互利、竞争或相互独立。基于此我们对Shukla提出的湿地植物生长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种能够反映种间复杂作用机制(包括互利与竞争)的新模型。以植物的生物量为描述变量,用统计方法确定了模型参数,对实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与数值分析.并研究了植物生长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新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湿地植物种间互利或竞争作用.优于只考虑种间竞争作用的Shukla模型;②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图像显示,在较低生物量水平上.种间显现互利关系;在较高生物量水平上.种间发生竞争作用,竞争的结局为一种植物占优势,而另一种植物趋于灭亡.这些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③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④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湿地恢复的人工调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2.
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物种组成较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玛曲县高寒湿地为背景.从恢复生态学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了典型样区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恢复机理与过程,以及生境异质性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导致湿地植被退化的人类干扰诸因素中.超载放牧是主要因素。该地区超载量高达24%;其次.气候变化对湿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也有较大影响。典型样区的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实行围栏轮牧、控制载畜量、鼠虫害防治和建植人工草地等人工综合措施,能使样区植被得以卓有成效的恢复与保护。其中.黄河滩地的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从23种/m^2上升到29种/m^2;Shannon多样性指数从3.82上升到4.62;草场生产力(地上生物量)从729.2g/m^2上升到935.38g/m^2。阳坡和阴坡样地植被也有类同的恢复效果。在以上三类样地中.以滩地的生态恢复效果最为显著。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对策.即: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协调人类活动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地等主要措施与建设。  相似文献   
33.
Smad3基因剔除小鼠的繁殖与基因型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mad3基因在脊椎动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对Smad3基因剔除小鼠进行保种和繁育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剔除杂合子小鼠进行保种,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对杂合子小鼠交配所产生的后代进行基因型鉴定,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用于表型分析,杂合子小鼠用于留种和繁殖生产.结果采用PCR方法对278只子代小鼠进行了基因型鉴定,83只为野生型,133只为杂合子,62只为纯合子.结论Smad3基因剔除突变能稳定遗传.采用杂合子小鼠保种,子代小鼠三种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Smad3基因对剔除小鼠血清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荷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 35日龄、70日龄、6月龄的三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的ALP、AST、ALT、CK、LDH L进行测定。结果 纯合型小鼠各项指标较野生型高 ,且表现出ALP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AST、ALT、CK、LDH L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 Smad3基因的剔除对小鼠的血清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为该小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二氢硫辛酸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Lpd)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表面的一种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受体,旨在研究Lpd与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以及Plg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rLpd及其突变分子(rLpd K476A、rLpd K477A、rLpdΔKKR),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亲和色谱层析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rLpd及其突变分子与Lp(a)、Plg的相互作用。【结果】ELISA及亲和色谱层析实验结果表明,rLpd可以与Lp(a)结合但不与LDL结合,Lp(a)与rLpdΔKKR的结合能力显著低于其与rLpd的结合能力。1 mmol/L的赖氨酸类似物6-氨基己酸(EACA)对rLpd与Lp(a)的结合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000μg/L的Lp(a)对rLpd与Plg的结合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Lpd能够与Lp(a)特异性结合,其476和477两个相邻的赖氨酸残基是与Lp(a)结合的主要位点,Lp(a)可以竞争性地抑制rLpd与Plg的结合。  相似文献   
36.
为了了解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现状,提高我国转基因安全监管水平。本研究根据对欧盟8家转基因检测相关机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果,阐述了转基因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及欧盟的实施情况,具体包括抽样与制样方法,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循环验证与参数要求,样品的检测策略与实验室环境要求,以及检测结果的表述与不确定度评估。并结合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展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联合验证和加强转基因定量PCR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