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并基角毛藻是硅藻门角毛藻属的典型种类, 以“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作为标志性特征, 但该特征是否稳定, 及如何赋予其分类学价值?尚存较多争议。研究以符合现存并基角毛藻分类标准的藻株作为目标藻株, 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我国沿海代表水域分离藻株, 建立了目标藻株的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 同时还扩增了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的D1-D3区序列, 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分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数据, 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并基角毛藻株系在“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特征上具有不稳定性, 即“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能作为并基角毛藻种类的标志性特征; (2)并基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作为相似种类, 均显示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高于目前的认知, 预示着或许存在隐形种或拟隐形种; (3)推测并基角毛藻单胞变型只是并基角毛藻原种的一个生活史阶段, 是并基角毛藻的同种异名, 不宜继续保留其独立的分类学地位。  相似文献   
92.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 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 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 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 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 文章支持近年研究的观点, 认为“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是稳定特征, 不宜继续作为并基角毛藻的标志特征; 发现洛氏角毛藻形态相似藻株聚类在2个分支上, 确认了洛氏角毛藻确实存在隐藏的物种多样性。其中一类与目前认知的洛氏角毛藻最为接近, 而另一类在角毛孔纹、休眠孢子上存在明显区别。经过对洛氏角毛藻历史文献的对比研究, 发现洛氏角毛藻的物种界定存在混乱和模糊的情况, 如休眠孢子形态, 及其初生壳面是否具有二叉状分布结构等, 均存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历史报道。  相似文献   
93.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4.
摘要 目的:比较羟考酮、舒芬太尼用于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epidural controlled analgesia,PCEA)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的初产妇210名,随机分为3组,羟考酮(O)组采用0.1 %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硬膜外镇痛、舒芬太尼(S)组采用0.1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C)组采用0.1 %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每组70例。记录患者入室(T0)、首剂量给予10 min(T1)、30 min(T2)、宫口全开(T3)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产程时间和出生后1 min、5 min 新生儿Apgar 评分。分别抽取T0、T2产妇静脉血及新生儿娩出(T4)后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结果: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疼痛缓解,O组、S组与C组在相应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起效时间快于O组、C组,O组持续时间长于S组、C组(P<0.05)。S组、C组较O组NO浓度显著降低,O组较S组、C组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三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羟考酮起效时间快,镇痛时间长,可延缓母婴NO降低时间,降低皮质醇浓度,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且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95.
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异,有助于准确预测和管理外来植物入侵。基于封顶式CO2生长室,模拟大气CO2浓度变化(对照和700μmol/mol),比较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和本地植物异叶泽兰(Eupatorium heterophyllum)形态、生长、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当前大气CO2浓度下,飞机草总生物量、株高、基径和总叶面积高于异叶泽兰,分枝数低于异叶泽兰;CO2浓度升高,飞机的总生物量、株高、基径、分枝数和总叶面积分别增加了92%、41%、60%、325%和148%,高于异叶泽兰的32%、14%、30%、64%和79%,飞机草生长优势进一步提高。(2)无论在高或低CO2浓度下,飞机草根生物量分数(RMF)都低于异叶泽兰,叶生物量分数(LMF)和茎生物量分数(SMF)都高于异叶泽兰;CO2倍增两种植物RMF均降低,LMF和SMF均升高,但这2个参数对CO2倍增响应的种间差异不显著。(3)无论在高或低CO2浓度下,飞机草和异叶泽兰的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CO2倍增对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相似。上述结果表明,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飞机草的入侵性可能提高,入侵危害将加剧。  相似文献   
96.
根据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地下茎抑制消减文库(SSH)中获得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utamin synthetase,GS)EST序列,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具有Poly A的全长cDNA序列,以下简称为PsGS基因。该序列全长1 273 bp,其5'非翻译区178 bp,3'非翻译区24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残基;根据与其他植物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确定此基因为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经过SignalP3.0预测该蛋白没有信号肽,无切割位点,为非分泌蛋白。经过ProtParam计算该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55,分子量为39.2 kD,不稳定系数为43.82%,为非稳定蛋白。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PsGS在西伯利亚蓼叶、茎、地下茎中均有表达。在3%NaHCO3诱导下,该基因在叶和茎中表达升高,在地下茎中表达受到抑制,推测该基因在抵御碱性盐迫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利用透射电镜(TEM)对东海、黄海海域典型站位的微型硅藻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我国的一个新记录属——拟脆杆藻属Fragilariopsis Hustedt。该属的主要特征是:1.细胞以壳面全部或大部分相连成带状群体:2.壳缝靠近壳缘,强烈偏心;3.点条纹数目与船骨点大致相等;4.壳面纵轴通常异极;5.点条纹由两列孔纹组成,很少一列或两列以上的。对该属以及在东海、黄海海域发现的该属的两个种——克氏拟脆杆藻E kerguelensis(0’Meara)Hustedt和菱形拟脆杆藻Frhombica(0’Meara)Hustedt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的描述并配有相应的透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98.
硅藻是一个庞大的微藻类群,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也很广泛,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类群^[1]。硅藻是浮游动物、贝类、鱼类的饵料,在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常被作为重要的生物指示类群,用于监测水质和评价水环境。化石硅藻也是重要的指示生物,用于石油勘探、底层划分,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领域的研究^[2]。硅藻的分类学依据主要是其硅质细胞壁上的花纹,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分类系统是将硅藻门分为中心纲(Centrieae)和羽纹纲(Pennatae)两个纲。  相似文献   
99.
利用透射电镜对采自东黄海海域典型站位的微型硅藻(nanodiatom,〈20μm)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我国微型硅藻类的一个新记录属:微舟藻属Nanoneis R.E.Norris以及该属的一个新种:长微舟藻Nanoneislongta sp.nov..该属的主要特征是:壳面两侧对称,具有不完全壳缝,壳面除中轴区外都有横肋纹或长室孔分布.本文描述该属的两个种,其中海斯微舟藻(Nanoneis hasleae R.E.Norri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长微舟藻为新种,两种之间主要的区别特征是壳面外形、长宽比例以及壳面横肋纹的密度.并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属种类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0.
李扬  孙心德 《生命科学》1999,11(5):215-217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分为NMDA型和非NMDA型两类,其中NMDA型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NMDA受体的分子特性及NMDA受体五种亚单位NR1、NR2A、NR2B、NR2C和NR2D在动物出生后脑内的时空表达;NMDA受体亚单位在发育中的作用以及NMDA受体活性的胞内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