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利用改进的冰冻切片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4种循序变化的典型微管列阵,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微管及成膜体微管。同时,还观察到在各种典型微管列阵相互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微管列阵的过渡状态。甘蔗茎尖正在伸长的幼叶部位细胞的周质微管主要为与细胞伸长轴相垂直的横向周质微管:茎尖幼叶部位伸长缓慢细胞的微管主要为纵向及斜向排列的周质微管,在甘蔗茎尖幼叶基部初生增粗分生组织处,横向、斜向、纵向及随机排列的周质微管列阵均有分布。在少数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发现细胞具有2条早前期微管带,其具体功能还不清楚。表明甘蔗茎尖细胞微管列阵的变化与许多双子叶植物及部分单子叶植物具有共同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证明微管骨架的周期性变化在植物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2.
植物种子二形性(多形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植物种子的二形性(多形性)是指在同一棵植株上生长有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的两种(多种)种子。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特别是菊科、藜科、禾本科、十字花科中最为常见。二形性种子可分为有扩散结构和没有扩散结构(如冠毛和表皮毛状体)两种。如菊科的边花种子一般不具有扩散结构、个体较大,具有休眠特性和对光、温度、水、盐分等环境因子的敏感特性;而中间花种子一般具有扩散结构,个体较小,不具有休眠特性。具有休眠特性和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的种子是形成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成分。二形性种子产生的幼苗在前期形态大小上都有差异,但生长后期有些差异不显著(70 days old for Hedypnois cretica),有些仍很显著(Atriplex Sagittata)。这二形性幼苗所产生的后代同样也具有二形性现象。二形性种子产生的比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盐、养分和密度胁迫等。遗传因素也影响二形性种子的比例,其遗传率一般在0.2~0.5之间,是一种数量遗传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为了解释二形性种子产生的原因,从生态学和个体发育的角度提出了两个模型:生态进化模型(两面下注策略或高,低风险策略)和个体发育模型。不同植物的二形性(多形性)种子在结构、发芽,休眠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幼苗特性、两者的比例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尽相同。种子二形性(多形性)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态机制,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总之,二形性种子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对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采用生物技术的手段研究种子二形性的遗传机制;二形性种子激素等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目前各种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意义;二形性植物生活史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3.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数据分析,总结了近30年来深圳福田红树林的昆虫群落组成及变化趋势,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土地利用变化,探讨了昆虫群落特征对生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昆虫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012-2013年昆虫群落的种类最丰富,由10目57科113种组成,1993-1994年昆虫群落由9目59科94种组成,1999年和2008-2009年的昆虫种类均较少。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城市建设大量占用和破坏红树林湿地,昆虫种类减少,海榄雌瘤斑螟等害虫种群爆发。2008-2010年,通过开展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优化了生态系统结构,随后,昆虫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种类比以往有明显增多,尤其是天敌昆虫的种类比前期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64.
安立伟  李志刚 《生态学报》2024,44(13):5519-5531
揭示中国北方退化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积累对草地恢复的响应规律和驱动机制,可为科学治理退化草地、阐明草地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鄂尔多斯高原不同恢复阶段(流动沙地、恢复前期、恢复中期和恢复后期)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10 cm,1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机碳对草地恢复的响应,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草地恢复显著增加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P < 0.05),恢复后期可使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分别增加8.28倍、6.44倍和9.46倍。(2)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驱动因素不同: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共同控制0-10c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下层土壤(10-20 cm和20-40 cm)有机碳积累受到养分限制(土壤氮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加强。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恢复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为通过草地恢复促进土壤碳循环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5.
为探明甘蔗茎尖原生分生组织不同区域细胞分裂频率差异及其与茎径和株高的关系,对6个不同茎径品种5个不同生长时期的甘蔗茎尖进行石蜡连续纵切片显微观察,发现甘蔗茎尖原生分生组织各区域细胞分裂频率有明显差异:周缘分生区细胞(3.89%)原体原始细胞区(2.67%)髓分生区(1.46%)原套原始细胞区(1.30%),以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区域细胞分裂频率与甘蔗茎径均呈正相关,其中髓分生区和原套原始细胞区细胞分裂频率与茎径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r~2=0.856*、r~2=0.925*;各区域细胞分裂频率与甘蔗株高均呈负相关,其中原体原始细胞区细胞分裂频率与株高相关系数r~2=-0.728*。结果表明对原生分生组织各区域细胞分裂频率的精确量化,可以揭示甘蔗茎尖原生分生组织各区细胞与其特征的内在联系和不同区域细胞活动能力差异是甘蔗茎增粗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6.
针对深圳市梧桐山林场、福田区新洲滨河立交、笔架山公园等不同生境5(品、变)种刺桐属植物(刺桐东方变种、金脉刺桐、本地刺桐、龙牙花刺桐、鸡冠刺桐)上刺桐姬小蜂的危害特点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刺桐姬小蜂危害最严重的是刺桐东方变种及金脉刺桐,龙牙花刺桐受轻微的危害,本地种刺桐和鸡冠刺桐完全不受害。此外,在刺桐东方变种不同方位树冠中,树冠东边的叶片3级危害百分比值较大,树冠东边与中部的危害指数差异显著;在刺桐东方变种和金脉刺桐的树冠上、中、下3个层次中,以树冠中上部的叶片整体受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7.
清水河枸杞,宁夏茄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宁夏茄科枸杞属一新种,清水河枸杞。此新种与黑果枸杞相接近,但其枝条直伸,不成"之"字形曲折,花1~4朵簇生,花萼钟形或筒状钟形,花萼裂片边缘无毛,花冠筒部与冠檐近等长;雄蕊着生于花冠筒的喉部,花丝连同花冠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浆果扁圆球形,顶端常微凹,深红褐色;种子1~4枚而与后者不同。  相似文献   
68.
六价铬对薏米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桶栽构筑微型模拟垂直流薏米人工湿地(CAW),以1/2 Hoaglands营养液为营养源,在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r6+(0,5,20,40,60mg/L,以K2Cr2O7配置),各浓度处理均以不种植薏米湿地(NPW)为对照,以研究铬(Cr6+)对薏米人工湿地基质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群落结构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在薏米人工湿地(CAW)中明显多于无植物对照处理(NPW);(2)中低浓度(5、20mg/L)Cr6+对CAW真菌,对NPW细菌、放线菌数量有促进作用,薏米人工湿地微生物对低中浓度的Cr6+胁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69.
苏铁属花粉萌发及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与硼酸组合在不同pH条件下用悬浮培养法测定德保苏铁、叉叶苏铁、元江苏铁和越南篦齿苏铁花粉的活力;将元江苏铁和越南篦齿苏铁花粉分别保存在不同低温、不同湿度的环境中,研究温度和湿度对保存花粉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适合苏铁属植物花粉萌发的培养液配方为蔗糖(1%~2.5%)+硼酸(100~500 mg/L),pH6.0~7.0;(2)在室温下,将苏铁花粉密封保存在有干燥剂的容器中,可存活30 d以上;(3)在0℃条件下,不加干燥剂,花粉可保存4个月以上;(4)用液氮保存后的越南篦齿苏铁花粉进行人工授粉,结实率高达90.3%,与用新鲜花粉人工授粉的结实率无明显差异;(5)将花粉含水率降低到15.5%~13.2%后,能在液氮中进行长期保存,表明花粉液氮保存可以作为苏铁花粉长期和超长期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利用冰冻切片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割手密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割手密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4种循序变化的典型微管列阵,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微管及成膜体微管。在割手密初生增粗分生组织细胞中观察到的大多数是周质微管列阵,很少观察到其它3种典型的微管列阵,这可能这是割手密茎较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