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与生长分析   总被引:54,自引:8,他引:46  
在松嫩平原8月中旬,4个旱地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的生长和生产力以季节性临时积水的低洼地为最高,以碱斑地为最低,两个生境之间分株高度相差2.8倍,分株生物量相差4.4倍,其它2个生境沙地和草甸混生 少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生境芦苇种群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差异,蕴涵着重要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在分株株较小而又有充分生长空间的沙地生境和三斑生境,以及具有种间竞争的草句生境,分株将50%以上的物质分配给叶的建造上,以保证充分的物质生产;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洼地生境,分株将近40%的物质分配给茎的伸长生长,以提高个体对空间和光资源的竞争力。4个生境芦苇种群在分株增高与增重,以及茎、叶与分株的相对增重均具有相同的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72.
东北草原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杨允菲  李建东 《生态学报》2001,21(5):752-758
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经过对东北草原3个固定样地连续12a,分别随机取样100个穗状花序的调查和测定,将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分别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单穗长度、小穗数和小花数的生态可塑性变化在样地内和样地间,以及年度内和年度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均表现为年度内大于年度间,样地内大于样地间,样地间大于年度间。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均与形成性状的生育期,及其以前各生育期不同阶段的光照时间、积温、降水量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在整个冬性枝条生长发育期,较多的降水、较少的光照时间和较低的积温将对翌年幼穗分化及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较少的降水、较多的光照时间和较高的积温则有不利影响;从拔节到抽穗阶段较多的降水对幼穗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返青到抽穗不同阶段较高的积温和较多的光照、以及返青初期较多的降水量则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气候因子对羊草种群幼穗分化滞后效应的生态时间差可长达10个月。  相似文献   
73.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分解、蓄积、含量、存量、分配比例等的动态变化,并指出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4.
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梯度β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放牧过程通过牲畜的啃食、践踏作用干扰草场环境,使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结果表明,随放牧干扰强度加重,从盐湿化草甸到典型草原,群落植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盐湿化草甸和羊草杂类草草甸群落物种变化的中度干扰出现在轻牧→中牧阶段,并在整个放牧干扰进程中,表现较低的稳定性;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群落出现在中牧→重牧阶段;而荒漠草原物种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从轻牧到过牧物种替代仅1~3种.各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稳定性次序是: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盐湿化草甸  相似文献   
75.
退化草原碱茅的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茅在退化草原上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生物量最大值在 8月份 ( 98.4g/m2 )。通径分析表明 :土壤水解氮、有效磷 ,速效钾 ,pH ,含水量和电导率在 8种环境因子中对碱茅的生长 ,无论直接影响 ,还是间接影响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6.
抗汉坦病毒核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建东  王涛  李川  纪燕  梁米芳 《病毒学报》2003,19(2):118-122
汉坦病毒核蛋白在病毒各个基因组片段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形成,以及RNP复合物装配入病毒颗粒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核蛋白与病毒RNA的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位于第175—217个氨基酸残基,羧基端其它部分为非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了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正常过程中研究核蛋白的功能,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分别从鼠杂交瘤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出两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抗体L13 F3和H34Fab抗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L13 F3 Fab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氨基端25—65个氨基酸之间,H34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半。分别使重链可变区羧基端与轻链可变区氨基端通过9个氨基酸寡肽连接起来,构建成单链抗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所构建单链抗体与母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无差别。单链抗体分子量小,易于操作并保留了全部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在细胞内探索汉坦病毒核蛋白功能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77.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允菲  李建东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171-2175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相似文献   
78.
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为根蘖型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在生长季后期,新生肉质细根向地表生长形成根蘖芽.根蘖芽成株后形成主根.经过对大量样本观察,创建了按形态特征对根蘖型草本植物种群无性系分株和芽的年龄划分方法,以及对主根生活年限的估计方法.分株年龄是按主根芽再生的次数划分,新根蘖芽成株为1 a,1 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2 a,2 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3 a.新根蘖芽为0 a芽,其它龄级与分株的龄级相一致,即1 a分株主根芽为1 a芽,2 a分株主根芽为2 a芽.在松嫩平原割草草场,全叶马兰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4年.分株的生产力种群水平以2 a最高,个体水平则以1 a最低,并随着龄级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在生长季初期以3 a分株的生产力最高,进入中期以后则1 a分株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用秋末新生根蘖数量和现时种群数量可以较准确预报翌年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芽库中潜在种群数量是现时种群数量的2倍以上,但不意味着种群将发生疯长,而是为替补所做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79.
松嫩平原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而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是其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常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其相关性格局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即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和单峰关系。本研究结果支持单峰格局,即中等生产力水平物种多样性最高。并认为水的作用导致草地群落养分资源的空间异质性降低,物种竞争增大,从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生产力明显增加。物种的共存依赖于进化上稳固的物种之间利用资源能力的交换,而物种在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上的交换使具有更高生产力的物种是竞争的弱者。物种多样性与生  相似文献   
80.
初步建立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IgG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开发相应的血清学诊断试剂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寨卡病毒四种抗原,即E蛋白胞外区(Ectodomain)、NS1蛋白、C蛋白和rEⅢ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和纯化,分别包被ELISA板并用间接法检测寨卡病人临床血清和正常人血清,确定每种检测抗原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重组表达并纯化的四种寨卡病毒抗原浓度和纯度均达到检测要求。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E蛋白胞外区和NS1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较高水平,但C蛋白和rEⅢ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很低,不适合作为寨卡病毒的检测抗原。本研究初步评价了寨卡病毒四种抗原检测相应IgG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研制血清学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