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拉沙热主要流行于西非,经鼠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死率高,暴发疫情频发,跨境传播时有发生。拉沙病毒易于传播,病毒分离、培养需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关注传染病,需加快研制防治关键技术手段。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紧密,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面临拉沙热的威胁显著增加。本文检索20世纪50年代首例拉沙热病例报道以来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献,归纳拉沙热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以及跨境传播风险等,并对GenBank发布的全部287条拉沙病毒S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进行复核分析,以加强人们对拉沙热的了解,提高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62.
中国东北样带关键种羊草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中国东北样带,从长春到阿巴嘎旗,大约每个经度设1个样地,共10个样地,研究了草原段关键种羊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片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东向西,随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的降低和海拔的升高,羊草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而气孔密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气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并主要与取样时刻开张状态有关,说明羊草气孔数量的增多有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决定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第一显著因子,其次是年降水量,说明水分条件是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从数据分布散点图、温度和放牧干扰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受土壤和地形条件特殊性影响样地的分析表明,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密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非常复杂的,是包括植被利用方式与强度在内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羊草长期适应各样地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松嫩平原南部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嫩平原南部的气候具有温带半湿润大陆性的特点。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由于小地形起伏,土壤盐碱和水分含量有差异,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组合,形成不同的群落。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划分了11个群落类型,归为5类生态组合。通过样地和群落的排序说明植被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同时明显看出植物群落随着土壤盐碱和水分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松嫩平原针茅草原的特征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考察,松嫩平原的针茅草原主要有4个群落类型: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落、贝加尔针茅+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群落、大针茅(S.grandis)+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通过对针茅草原各类型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分析,并根据它们所反映的水土条件的差异,认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划中的位置属于草甸草原,应与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区  相似文献   
65.
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环境格局入手,分析植被对环境的反应,是研究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一条途径。本文采用该途径。从生态种组入手,分析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的相关性,根据该区自然条件的特点,用生态系列表,分析植物对土壤盐碱,水分,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度的反应。依植物对上述各因素要求的相似性划分单因子生态种组,并以此为基础,综合植物对上述各因素反应的相似性,划分了11个综合因子生态种组,阐明 生态种组与植物群落及立地的关系。依据三者的关系,结合牧业生产,划分了4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66.
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非破坏性估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草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存在良好的复相关关系(R=0.9316),所获多元回归方程可用于该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估测。通过对羊草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群落植冠红光(0.63—0.69μm)和近红外辐射(0.76—0.90μm)反射率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这些群落的光谱反射率比IR、IR/R和VI与地上生物量呈高度的指数相关关系,其中由VI和IR/R所获各群落不同生长时期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的估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7.
在4次取样的平均年龄谱中,1龄级分蘖植株的数量比重是割草样本-休闲样本-放牧样地,2,3,4龄级分蘖植株为放牧样本-休闲样本-割草样地,放牧干扰可以促进各龄分节的再生存活。但是对根茎形成分蘖植株却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割草干扰可以促进翌年根茎形成分蘖植株,从而使各龄级分蘖节的再生存活量减少。  相似文献   
68.
用5种实验方法对东北草原区233种植物光合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相对分布随纬度变化关系及其与土壤含盐量和PH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典型C3、C4牧草适应于盐碱环境的生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鉴定的233种植物中,C3植物有144种,隶属于28科94属,C4植物有89种;隶属于17科55属,在高纬度地区C3植物表现出更高的生长优势,在纬度较低和盐碱化区域,C4植物分布具相对优势.尤其在盐碱化程度较重的地区,C4植物成为明显的优势种,分布上的差别决定于它们对环境适应机制上的差异C3植物对盐碱环境适应机制主要通过积累脯氨酸等有机溶质进行渗透调节,而C4植物主要通过液泡中离子区域化积累作用进行调节,并且与C3植物相比对盐碱环境具更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以系统仿真的方法对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环境系统进行模拟。模型的系统变量包括植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水分、有机质、可溶性和交换性Na ̄+和Ca ̄++浓度和植物的凋落物生物量。模型所考虑的过程有:不同土壤碱化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季节动态;土壤水、盐运动;植物的蒸腾作用;土壤表面的蒸发;凋落物的积累和分解;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化;地下生物量对土壤持水和导水特性的控制作用,以及收获强度对系统平衡的影响等。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植物生物量形成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动态耦合、相关作用。模拟结果说明:与地下生物量密切相关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的碱化和脱碱过程有极强的相关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改变土壤的饱和持水量来实现的。非毛管孔隙度随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饱和含水量增加和脱碱作用加强。收获强度过大导致地下生物量的减少、非毛管孔隙度的减少和碱化作用的加强。  相似文献   
70.
火烧对草地土壤氮总矿化、硝化及无机氮消耗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同位素^15N库稀释技术结合扰动较小的管型取样法,测定了羊草草地火烧区与未烧区不同季节土壤氮的总矿化速率、总硝化速率、无机氮消耗速率.结果表明,火烧地的氮总矿化与硝化速率在牧草返青后的4、5月份均高于未烧地,7月份差异不显著,到生长季末的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NH^4-N的消耗速率7月份以前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低于未烧地,N03^--N的消耗4、5份火烧地要高于未烧地,7、9月份又低于未烧地;火烧地土壤NH4^ -N含量在4、5和7月份均高于未烧地,9月份基本没有差别,而N03^--N在4、5月份无大差别,7、9月份高于未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