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是我国2010年新发现的新布尼亚病毒,可导致人类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新布尼亚病毒全基因组已解析,但病毒分子生物学结构蛋白特征及功能尚需更多研究。本文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HB29株)病毒颗粒的沉降密度及超离纯化条件,得出该病毒颗粒在蔗糖中的沉降密度为1.135g/mL。利用PCR方法扩增SFTSV病毒株HB29株病毒RNA聚合酶(RdRp)、糖蛋白前体蛋白(M)、包膜糖蛋白(Gn)、包膜糖蛋白(Gc)、核蛋白(NP)及非结构蛋白(NSs)的编码区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5/FRT或VR1012,在293T细胞上获得上述基因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纯化病毒颗粒和重组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确定蛋白活性和分子量。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对新布尼亚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为后期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2.
为了初步探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对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SFTSV NP和NSs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VR1012中,通过免疫共沉淀(IP)、SDS-PAGE、质谱检测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寻找宿主细胞中与NP相互作用,同时又与免疫功能有关的蛋白质分子,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FTSV NP与该分子在细胞中的共定位情况。IP和质谱检测结果显示NP能与免疫功能相关的60kD SSA/Ro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显示NP与60kD SSA/Ro蛋白在细胞质中存在共定位。提示SFTSV可能通过其核蛋白与免疫相关分子60kD SSA/Ro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美金刚联合普拉克索在治疗帕金森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就治疗对患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帕金森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接受美金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拉克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CysC、Hcy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帕金森病评定量表III(parkinson comprehensive rating scale,UPDRS III)评分,最后对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CysC、Hcy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ysC、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及UPDRS III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MSE得分高于对照组,UPDRS II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不良反应诸如胃肠道反应、嗜睡、体位性低血压等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美金刚联合普拉克索对帕金森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降低CysC、Hcy水平,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检测3种益生菌制剂的稳定性,了解其所含活菌的稳定性信息。方法按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在第0、1、2、3、6个月各检测1次,共5次;长期稳定性试验在第0、3、6个月各检测1次,共3次。制剂1的加速条件为(30±2)℃、相对湿度(65±5)%,长期条件为(18±2)℃、相对湿度(60±10)%;制剂2、3的加速条件为(25±2)℃、相对湿度(60±10)%,长期条件为(6±2)℃、相对湿度(60±10)%。检测项目包括崩解时限检查、干燥失重检测和活菌计数。结果 3种益生菌制剂在实验前后含水量等指标相对稳定,菌种含量有轻微变化,除制剂1中的嗜酸乳杆菌外,其余菌种含量均较稳定,在标示含量范围内(均P0.05)。结论 3种益生菌制剂在加速条件和长期条件下稳定性均较好,生物学特性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5.
内生真菌感染对3个不同地理种群羽茅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内蒙古中东部草原3个不同样地(羊草、西乌旗和霍林河)中Neotyphodium内生真菌的侵染对宿主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L.) Keng)种群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羊草样地和西乌旗样地染菌(E+)羽茅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不染菌(E-)羽茅,说明E+羽茅植株具有更高的同化能力,而霍林河样地中二者差异不显著;3个样地中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对宿主羽茅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引起羽茅植株午间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与是否染菌没有必然联系;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Neotyphodium内生真菌对宿主羽茅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6.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获得人源抗体的重要方法,此文探讨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在筛选人源抗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抗体基因并且构建到含有重组位点的载体pDF中获得初级噬菌体抗体库,初级库在重组系统中重组之后获得了容量为9×1010的天然Fab噬菌体抗体库,通过序列测定和重组蛋白筛选来对抗体库的质量进行初步鉴定。对随机挑取的96个克隆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各种型别比例基本合适;用四种抗原筛选有明显的富集,并且获得了针对其中一种抗原的阳性抗体克隆。  相似文献   
47.
埃博拉病毒感染致死率最高可达90%,属烈性传染病,检测诊断对于疫情控制就显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实验室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进行确诊,但耗时相对较长,对检测的人员和仪器要求较高。ELISA法检测血清是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指标,该种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有效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埃博拉以及感染程度,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有力补充。由于埃博拉出血热在我国境内尚无病例出现,尤其需要储备血清学检测阳性质控物。通过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构建并表达抗埃博拉病毒核蛋白NP人-鼠嵌合抗体,为埃博拉出血热血清学检测做人源阳性对照储备。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埃博拉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鼠杂交瘤细胞株中分离克隆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将鼠源抗体可变区基因VH、VL分别克隆至携带有人抗体轻重链恒定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HL51-14,瞬时转染293T细胞,表达并纯化获得人鼠嵌合IgG抗体,随后对其进行了免疫学检测和功能鉴定。结果表明正确构建抗埃博拉病毒核蛋白人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两株人鼠嵌合单抗。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结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学生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0人)和对照组(90人)。观察组采取PBL结合CBL教学法完成神经病学教学任务,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评估教学效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在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效率等方面的培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者的考试成绩(87.2±6.4分)亦明显高于后者(77.4±7.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结合CBL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对提升临床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9.
以海南省东方市红心火龙果为研究对象,优化分离出果籽,测定果籽中的营养成分,并与白心火龙果籽进行对比研究,为火龙果加工中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红心火龙果籽-80℃冷冻干燥后,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及碳水化合物含量依次为:6.48,24.84,31.79,13.38、2.58 g/100 g和20.39 g/100 g果籽。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果籽中含有丰富的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分别为5.78 mg/100 g和10.50 mg/100 g果籽。此外果籽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75.23%)和多种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26.62%)。研究结果为火龙果籽在食品、药品及日化用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变化。方法筛选入组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7例健康者咽拭子样本,提取咽部DNA,扩增16SrRNA基因,在Illumina平台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综合来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咽部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不大。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咽部菌群样本可被区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咽部菌群组成和含量发生显著改变,主要变化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中普雷沃杆菌属(Prevotella)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都显著降低。放线菌门变化落实到属水平,放线菌属(Actinomyces)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显著增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芽胞杆菌纲(Bacilli)所属的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关的纲目科属水平显著增加,而梭状芽胞杆菌纲(Clostridia)包含的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显著下降。此外,变形菌门中出现弧菌属(Vibrio)的增加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的降低等变化。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次研究样本)的咽部菌群出现紊乱,以普雷沃杆菌属、放线菌属、韦荣球菌属、消化球菌属和弯曲菌属等显著降低,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和弧菌属等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