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wenchangensis)DSM45709是一种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分离自中国海南文昌红树林沉积物。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Micromonospora wenchangensis的全基因组序列,这限制了其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和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单孢菌DSM4570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Velvet软件进行组装拼接得到150个Contigs,整个基因组大小约7.51 Mb,GC含量为73.04%,序列已提交至给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MZMV00000000。本研究同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和GO聚类分析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等,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wenchangensis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2.
祝姗姗  高洁 《病毒学报》2018,34(1):9-15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甲型流感病毒暴发前做好预防措施有效应对甲流疫情,选取了中国、埃及和印度三个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和韩国7个发达国家的甲型流感病毒蛋白质数据,利用特征向量构建十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动态网络,找出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构造早期预警指标,从而有效识别甲流疫情暴发的早期预警信号。通过模型分析与各国报道的实际暴发年比较,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可靠地识别出各国甲流暴发前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通过复制CCL_4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证实养肝解郁方剂能保持动物正常生长、肝功能正常;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肝组织病变;脾细胞数及它们产生IL-1,TNFa、NO的量明显低于禾给药的肝纤维化组,接近或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显示养肝解郁方剂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抵抗肝损伤,是有效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34.
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都已证实康复新液等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提取物对烧伤、外伤、溃疡和术后创面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组织修复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降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和抗氧化活性、调节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调控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等,为阐明美洲大蠊促修复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5.
水稻籽粒激素含量甚微,却能有效调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该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籽粒中激素(IAA、GA1+4、Z、ZR、iPA、ABA、ETH)含量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各激素及其互作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调控效应和调控机理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36.
昆虫产卵分泌物的产生方式、成分及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金凤  嵇保中  刘曙雯  田铃  高洁 《昆虫学报》2009,52(9):1008-1016
产卵是昆虫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绝大多数昆虫产卵前后都会产生分泌物用于卵的粘着和覆盖, 这些分泌物起到保护卵及初孵幼虫的作用;有些昆虫还通过产卵分泌物对卵进行标记, 进而影响种群、个体间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产卵分泌物是昆虫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 一般具有特定的生理和生态学功能, 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变化。本文阐述了不同昆虫产卵分泌物的产生方式及物理性状, 并对产卵分泌物的组成、功能、分泌器官以及产卵分泌物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7.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海拔生态系统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仍然较少。该研究依托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的梯度增温实验,分别于2015、2017、2018和2021年对模拟增温下优势物种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等表征植物物候的指标进行了观测,以期揭示增温下藏北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高寒草甸中优势植物物候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高山嵩草返青、现蕾和开花物候期的推迟幅度与温度升高幅度呈正相关关系;钉柱委陵菜返青、现蕾和开花时间随着温度上升表现为先提前后推迟;这表明高寒草甸植物物候对增温产生异步响应。此外,长期增温下的藏北高寒草甸优势种的物候变化均显示出了延迟效应。结构方程归因分析发现,空气温度升高促使高山嵩草返青时间推迟;低水平增温可以促进钉柱委陵菜物候提前,而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其物候响应发生逆转,土壤水分在决定物候对气候变暖响应的幅度和方向上具有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藏北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物候响...  相似文献   
38.
摘要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脑钠肽(BNP)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进而为此类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住院诊疗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主体,控制研究时间为2018年8月-2021年8月,全部患者诊疗资料均保存完整且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无房颤组,各组均有55例。检测全部患者血清Lp-PLA2、BNP水平,同时实施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房颤组血清Lp-PLA2、BNP水平显著较房颤组低,(P<0.05);无房颤组LVEDD、LAD水平明显高于房颤组,LVEF、E/A明显低于房颤组,(P<0.05);无房颤组患者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血清Lp-PLA2、BNP均明显低于房颤组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P<0.05);血清Lp-PLA2与LVEDD呈负相关(r=-0.867,P<0.05),与LAD呈负相关(-0.609,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657,P<0.05),与E/A呈正相关(r=0.785,P<0.05),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r=0.759,P<0.05);BNP与LVEDD呈负相关(r=-0.769,P<0.05),与LAD呈负相关(-0.701,P<0.05),与LVEF呈正相关(r=0.645,P<0.05),与E/A呈正相关(r=0.724,P<0.05),与心功能等级呈正相关(r=0.729,P<0.05)。结论:血清Lp-PLA2、BNP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Lp-PLA2、BNP、心脏功能指标均参与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血清Lp-PLA2和BNP与LVEF、E/A呈正相关,与LAD、LVEDD呈负相关,故临床认为血清Lp-PLA2、BNP是预测心房颤动患者风险程度的敏感指标,通过检测该指标水平,可了解机体心功能情况,有利于早期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9.
植物生物量的分配模式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并伴随着植物生活史的每一个阶段, 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息息相关。目前关于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大小依赖性已有相关报道, 但关于其对物候期的响应尚鲜有报道。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2016与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里盛花期、盛果期与营养生长期3个物候期的根、压条、新枝、老枝、叶、繁殖器官等部分的生物量测定, 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方程的斜率和截距的显著性比较, 分别探讨了白刺在不同物候期的异速生长的大小依赖程度和相对生物量分配比例, 特别是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支持与同化器官之间, 在不同物候期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 白刺的繁殖生长对生物量分配模式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相对生物量分配比例(36.00%)而不是个体大小的依赖性程度上(16.67%), 且对新枝的影响较大, 使其不同物候期的大小依赖性程度发生了改变, 但是变化趋势不一致, 同时繁殖生长增加对叶片的相对生物量分配比例, 减少对老枝的相对生物量分配比例, 但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大小依赖性程度。白刺生长过程中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随个体生物量的累积均增大, 而繁殖分配会在一定程度内减弱这种速率。白刺随着个体生物量的增大其生物量向支持器官分配率也越大, 但随着生长时间推移, 更倾向于将生物量分配给同化吸收器官。  相似文献   
40.
【背景】六价铬[Cr(VI)]作为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污染物,用微生物学方法还原Cr(VI)既经济又环保。【目的】探究耐铬菌株CM01中与耐受或还原铬Cr(VI)有关的蛋白或基因,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耐铬Cr(VI)机制。【方法】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tagsforrelative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techniques,iTRAQ)分析耐铬菌株CM01在有无铬Cr(VI)胁迫下的蛋白表达差异。运用RT-qPCR技术验证4种与代谢途径有关的上调蛋白的m RNA表达量。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共鉴定到2 570个蛋白,其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蛋白数为646个,上调蛋白数量343个,下调蛋白数量303个。CM01中的Fe/Mn超氧化物歧化酶、甜菜碱醛脱氢酶、磷酸戊糖途径、磷酸肌醇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共同参与了菌株对于外源性Cr(VI)的响应机制。RT-qPCR实验结果表明,与代谢途径有关的4种蛋白其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一致。对照组CM01的细胞表面疏水性高于实验组。【结论】初步探索了耐铬菌的Cr(VI)响应机制,为利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