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山东地方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样性指数分析了102份山东水稻地方品种抽穗期、株高、穗长等13个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特征值等12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山东地方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1.42~2.05,株高、穗颈长、每穗粒数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2.01、2.02、2.05;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9~2.04,其中蛋白质含量、胶稠度、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0、2.04、2.04、2.01、2.04。结果表明,山东地方水稻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存在较为广泛的多样性,可为山东地方水稻品种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给予动物后,导致肾脏损伤、形成结石的过程,及肾脏损伤的恢复过程。方法选择6月龄恒河猴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2只/组,分别为T1(140 mg/kg三聚氰胺和14 mg/kg三聚氰酸),T2(140 mg/kg三聚氰胺和50mg/kg腺嘌呤)和T3组(140mg/kg三聚氰胺)。连续70 d口服受试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血液学、血生化、尿常规和肾脏B超的检测;并连续观察18个月,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1.各剂量组动物在给予受试物8周后所有动物肾脏中均出现多个结石;停止给予受试物后,所有动物结石数量和大小均呈下降趋势,至停止给予受试物16个月后,全部动物肾脏均未检测出结石。2.各剂量组,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酸(UA)等指标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高,但在正常范围内。在动物的恢复期,此两项指标的数值明显下降。结论 1.单纯三聚氰胺(相当于人体使用量48 mg/kg.w.d)不能造成恒河猴肾脏功能的明显损害,可形成肾结石。2.在三聚氰酸或腺嘌呤存在的情况下,三聚氰胺可以造成恒河猴肾功能指标β2-MG和UA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并可在肾脏形成结石;。3.经过16个月的恢复所有动物结石无法检出,其中三聚氰胺组动物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赵梓名  李响  高洁 《病毒学报》2023,(6):1778-1793
全球现有疫苗种类中,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疫苗以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而被广泛关注。VLPs是一种不含核酸的病毒蛋白衣壳,目前可根据不同需求设计目标衣壳蛋白序列并在不同的表达系统中构建生产。在疫苗设计环节,对VLPs衣壳蛋白进行合理设计和修饰,可大大增强VLPs的稳定性,尤其是提高衣壳组装过程及组装体的稳定性,间接影响VLPs的免疫原性,对提升VLPs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影响VLPs衣壳组装过程的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组装环境中的离子强度和pH值,而影响VLPs组装体稳定性及其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有疏水性质和静电相互作用及糖基化水平等。疏水性对VLPs蛋白质结构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静电相互作用通过改变VLPs分子表面或内部的静电势能,影响VLPs衣壳内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糖基化修饰则利用自身修饰基团的生物学结构或其他功能性质影响整体VLPs颗粒的结构稳定性和免疫学功能。本文根据现阶段对VLPs的生产应用和结构的研究,综述了影响VLPs衣壳组装过程和组装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以及VLPs...  相似文献   
126.
袁贞贞  王秋红  王勇  李维杰  高洁  程先  朱大运 《生态学报》2023,43(20):8279-8291
模拟多情景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变,对优化用地格局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重庆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健康动态演变特征,运用生态系统健康模型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ND)、生态保护(EP)和城镇发展(UD)三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仍以耕地、林地为主,ND、EP和UD情景的建设用地规模较2020年分别增加63.59%、44.54%和100.13%,中心城区成为建设用地扩张集聚地。(3)2030年ND和UD情景的生态系统健康值较2020年均减小,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成为其健康退化的重要原因;而EP情景的健康值呈上升趋势,与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弹性结果相反,可见EP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优化是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土地利用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