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2年生枳砧‘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Shatangju’幼苗为试材,分别进行正常供镁(对照)和缺镁处理,测定幼苗叶片中镁、叶绿素、蔗糖、淀粉和脱落酸(ABA)等含量及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和丙酮酸激酶等活性,以寻找合适的‘砂糖橘’缺镁早期诊断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缺镁处理112 d后,植株叶片镁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叶绿素含量未显著降低;蔗糖含量在处理28 d后出现瞬时增加,但随后恢复至对照水平;ABA含量在处理56~70 d时出现显著增加,其他时间没有差异,淀粉含量则与对照一直没有差异;丙酮酸激酶活性对缺镁胁迫没有明显的响应,而蔗糖磷酸合成酶和酸性转化酶在处理14 d后活性显著下降,且后者几乎在整个采样期维持低水平。因此,初步得出‘砂糖橘’叶片的酸性转化酶活性可作为植株缺镁的即时响应指标,能较快地反映植株是否处于缺镁状态,同时,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和ABA含量可作为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2.
高温胁迫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抗逆物质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娟  李爽  王冬梅  季荣 《昆虫学报》2014,57(10):1155-1161
【目的】新疆气候变暖是导致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 (L.)持续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前期研究表明近40年来西伯利亚蝗严重发生与新疆同期气候变暖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升高条件下西伯利亚蝗的生理生化适应机理。【方法】采用生理生化研究方法,研究了24, 27, 30, 33, 36, 39和42℃下西伯利亚蝗体内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抗逆物质的积累与变化过程。【结果】在24~42℃范围内,西伯利亚蝗体内5种物质的积累量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海藻糖、甘油、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30℃时含量最高,分别为18.691 μg/g, 261.432 μg/g, 79.063 mg/g, 78.664 mg/g和227.593 mg/g;42℃高温时为最低,含量依次为18.218 μg/g, 104.588 μg/g, 4.343 mg/g, 3.039 mg/g和11.067 mg/g。5种抗逆物质积累的速率不同,其中随温度升高亚油酸含量增、减速率最快,分别为832.189%和63.988%,海藻糖含量增、减速率最慢,分别为 0.893%和0.224%。【结论】在24~3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西伯利亚蝗可以通过积累体内抗逆物质,尤其通过快速积累不饱和脂肪酸以提高自身对阶段性高温的耐受能力;超过30℃,蝗虫体内抗逆物质积累下降,死亡率增加,虫体对高温胁迫失去耐受力。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西伯利亚蝗仍将是新疆草原最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93.
研究假定池塘中沉降颗粒有机质主要来自残饵、粪便和悬浮颗粒物三种的混合, 利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主养黄颡鱼(Pelteobaggrus fulvidraco)池塘沉降颗粒中人为有机质(残饵)来源进行定量研究, 同时分析了不同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碳氮营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碳(Total carbon, T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以及总有机氮(Total organic nitrogen, TON)都呈现出从养殖初期到末期逐渐降低的趋势; 并且主养黄颡鱼池塘颗粒沉降物中TN、TC、TON和TOC含量均显著高于主养草鱼池塘。主养黄颡鱼池塘沉降颗粒有机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平均值分别为-25.3和6.2; 主养草鱼池塘沉降颗粒有机质13C和15N的平均值分别为-25.4和5.9。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出两种主养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人为有机质(残饵)贡献率分别为15.6%-35.4%(主养黄颡鱼池塘)和30.1%-70.1%(主养草鱼池塘),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主养模式池塘从养殖初期到末期沉降颗粒中饵料贡献率均显著降低(主养黄颡鱼池塘: r=-0.537,P0.05; 主养草鱼池塘: r= -0.800, P0.01)。    相似文献   
94.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胭脂鱼仔、稚鱼耳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茜素络合物和盐酸四环素溶液分别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稚鱼浸泡标记,结果表明,100~2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24h对胭脂鱼仔、稚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日龄的增长,耳石上的荧光反应强度降低。三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则较低。盐酸四环素溶液对仔、稚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液浓度为100mg/L和120mg/L时,仅能在微耳石上检测到较弱的荧光标记,而150mg/L及以上浓度的浸泡液对稚鱼有较高的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胭脂鱼早期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于标记该鱼的耳石。在对标记鱼进行荧光检测时,矢耳石和微耳石是适合的材料。  相似文献   
95.
细叶卷柏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娟  陈科力  徐嘉成 《广西植物》2008,28(5):690-693
利用MTT法检测细叶卷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比较不同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细叶卷柏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乙酸乙酯部位的IC50值为1.927μg/mL,正丁醇部位的IC50值为24.600μg/mL。因此,细叶卷柏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相对较强,其次是其正丁醇部位,水提部位相对较弱。细叶卷柏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96.
李娟 《蛇志》2008,20(3)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本病以妊娠20周后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特征,并伴有全身多脏器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脑出血、心力衰竭、胎盘早剥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做好妊高征产妇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2001年2月至2007年11月我院收住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6例,经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未发生围产儿死亡.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7.
Zα是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左旋DNA(Z-DNA)的蛋白结构域,首先在人ADAR1中鉴定,随后又在ZBP-1(DLM-1)和E3L等蛋白质中发现了该结构域.鲫鱼PKZ是首次报道的具有Zα结构域的鱼类eIF2α激酶.为深入了解鲫鱼PKZ Zα的功能,原核表达并亲和层析纯化了3种多肽,即野生型PZα(Zα1Zα2)、替换型P(Zα1)2(Zα1Zα1)和点突变型(PZαK34A、PZαS35A、PZαR39A、PZαP57A).同时,构建了含有d(GC)6、d(GC)13、d(TA)13特殊插入序列的3种重组质粒,用于体外模拟Z-DNA.凝胶阻滞实验分析了3种多肽分别与重组质粒的亲和性结果表明,PZα和P(Zα1)2能够与d(GC)重组质粒结合,并且随着多肽含量的增加,阻滞效应越明显.与野生型PZα相比,替换型P(Zα1)2结合d(GC)重组质粒的能力更强PZα和P(Zα1)2还能微弱地与d(TA)13重组质粒结合.点突变型多肽都不能与重组质粒结合,暗示鲫鱼PKZ Zα结构域中这4个氨基酸残基在结合核酸分子的过程中非常关键.该文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鱼类PKZ Zα结构域与Z-DNA结合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8.
以中国荷斯坦奶牛(Chinese Holstein dairy cattle)为对象,以α1 抗胰蛋白酶基因(α1-AT)为候选基因,扩增5′侧翼区668 bp和999 bp的片段并进行测序.首次发现,在+3 142 bp处P1和+4 408 bp处P2分别发生C-T、T-C突变.随后采用PCR-RFLP方法对随机采自6个牛场,共计294头牛进行了检测,遗传变异和产奶性状分析结果显示: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都有分布,且处于中度多态.P1位点A和B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0.34%和49.66%; AA、A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3.81%、53.06%和23.13%;P2位点E和F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30.61%和69.39%, EE、EF和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90%、37.41%和50.68%. 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该群体在P1位点的突变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P2位点未达到平衡.基因与产奶性状关联分析表明,AB基因型个体产奶量与脂蛋比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FF基因型个体乳蛋白率显著高于EF基因型个体(P<0.05);9种单倍型组合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产奶量及脂蛋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是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以125头地方猪和117头外来猪为材料,研究CAST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在CAST基因上检测到一个多态性位点(A876G),并引起了氨基酸残基的改变Lys250 Arg。在地方猪种中仅检测到G (Arg)等位基因,而在外来猪种中A (Lys) 和 G (Arg)两个等位基因均检测到。基因型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CAST基因型与肌肉的嫩度,屠宰45 min后的pH值及滴水损失存在强相关,又由于地方猪种与外来猪种的肉质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CAST基因上检测到的多态型位点Lys250Arg的基因型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商品猪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细胞转染、油红O染色、油红O染色提取法、GPDH活性测定、semi-qRT-PCR等方法研究了视黄酸X受体α (retinoic acid X receptor α, RXRα)在猪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转染pRXRα-EGFP促进了猪前体脂肪细胞RXRα 的表达,脂肪细胞分化能力随之增强, 脂肪细胞GPDH活性、分化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 结果提示,RXRα可能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和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家族(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C/EBP)C/EBPα 基因表达变化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