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骨形成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hBMP-2)是一种低分子量糖蛋白,属于TGF超家族成员,参与骨的器官发生、骨的形成与骨再生的过程,同时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分化发育也有调控作用。目前,hBMP-2的研究已经涉及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2.
莽草酸是一种芳香族中间代谢产物,也是合成抗禽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的前体。目前,国内外莽草酸的生产主要依靠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的植物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合成莽草酸具有生产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构建产莽草酸的重组谷氨酸棒杆菌,此次研究从基因组水平上对谷氨酸棒杆菌体内的莽草酸代谢途径进行代谢工程改造。通过阻断莽草酸分解代谢途径、解除反馈抑制以及阻断竞争性代谢途径的策略,实现了莽草酸产量的大幅提升。结果显示,所构建的重组谷氨酸棒杆菌SKA06经72 h摇瓶发酵,莽草酸产量达到7.61 g/L,相较出发菌种提升了68倍。并且,基于染色体工程的遗传改造策略克服了引入质粒带来传代不稳定、需要添加抗生素等问题,可以为莽草酸工程菌种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Ⅰ型干扰素受体启动子(IFNAR1)的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自发康复者、148例健康对照和114例正常高加索人的IFNAR1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构建IFNAR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比较不同IFNAR1启动子变异体的转录活性。结果 在-568,-408,-77和-3位点发现基因多态性,其中-568和-77位点,以及-408和-3位点之间存在等位基因连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68G、-408C和单体型-568G/-408C/-3C/-77(M)与病毒清除有关,-568C、-408T和单体型-568C/-408T/-3T/-77(L)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检测显示,-408和(或)-3位点的多态性可影响调节IFNAR1启动子的转录水平,而-568位点的多态性总体上对转录活性无明显的影响。-77(9)在高加索人中明显多见,携带这一基因型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论 IFNAR1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易感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丙肝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然而,该蛋白因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而影响免疫应答的诱导。构建了HCV核心蛋白的两种表达质粒,一种是体内激活型原核表达质粒pZW-C,另一种是真核表达质粒pCI-C。将该两种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得到重组菌SL7207/pZW-C和SL7207/pCI-C,分别将重组菌口服接种小鼠,检测小鼠的免疫应答,结果发现:①SL7207/pCI-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持续降低,而SL7207/pZW-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无明显改变;②SL7207/pCI-C免疫只诱导低水平抗HCV核心蛋白抗体,加强免疫对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而SL7207/pZW-C免疫组所有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核心蛋白抗体。③SL7207/pCI-C免疫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以及加强免疫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均明显不及SL7207/pZW-C免疫鼠。结果提示:携带真核表达质粒pCI-C的沙门菌因在小鼠细胞内表达天然形式(结构以及磷酸化修饰)的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弱化免疫应答。而以携带原核表达质粒pZW-C的沙门菌免疫可避免这一问题,并具有接种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从而可望作为基于HCV核心蛋白为靶抗原的HCV疫苗的候选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65.
以柠檬香蜂草(Melissa officinalis)幼苗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Cu~(2+)胁迫(CK、200、400、800和1 000mg·kg~(-1))盆栽实验,测定胁迫0、7、14、21、28d后植物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植物体内Cu含量等指标,探讨柠檬香蜂草对Cu~(2+)的耐受性及其积累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处理时间下,柠檬香蜂草除MDA含量外其他所有指标均随着Cu~(2+)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变化趋势,且高浓度组(800和1 000mg·kg~(-1))与低浓度组(200和400mg·kg~(-1))之间差异显著(P0.05);MDA含量在1 000mg·kg~(-1)浓度下持续增长至第14天后开始下降。(2)柠檬香蜂草体内Cu的积累量随Cu胁迫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浓度为400mg·kg~(-1)时达到最高值(0.71mg/盆)。(3)在整个胁迫过程中,柠檬香蜂草植株的铜富集系数及其耐性系数均随Cu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各处理浓度对Cu的耐性系数均大于0.5,富集系数均大于1。研究发现,柠檬香蜂草对Cu胁迫具有一定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具有成为铜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6.
低聚乳果糖是一种新型功能性低聚糖,是双歧杆菌的有效增殖因子。本文主要介绍了低聚乳果糖国内外研究状况、产品类型、安全性;重点介绍低聚乳果糖酶法制备方法,微生物来源,现有酶的改造修饰,并对制约低聚乳果糖发展的瓶颈问题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67.
26种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种冬青属植物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利用RAPD和AFLP技术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以研究其物种间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RAPD分析中,从400条10个碱基的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反应稳定、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20个,共扩增出31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率为95.41%;聚类分析显示26种冬青属植物间,布利奥特夫人枸骨叶冬青和黄果在AFLP分析中,10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均扩增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共扩增出350条谱带,其中336条具有多态性,占95.96%.综合RAPD和AFLP聚类结果,枸骨、无刺枸骨和日拉斯纳尔逊枸骨的亲缘关系较近,钝齿冬青、金宝石钝齿冬青和龟甲冬青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近,可为冬青属植物的杂交育种与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 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调节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激酶1(ULK1)信号通路对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SW480细胞悬浮液建立肝转移裸鼠模型,将造模后的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l低剂量(Sal-L,50 mg/kg Sal)组、Sal中剂量(Sal-M,100 mg/kg Sal)组、Sal高剂量(Sal-H,200 mg/kg Sal)组,Sal-H+AMPK抑制剂(Compound C,200 mg/kg Sal+10 mg/kg Compound C)组,以未接种SW480细胞悬液的裸鼠作为对照组。腹部主动脉取血,检测裸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处死裸鼠,检测肝转移瘤数目及肝脏重量;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q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mTOR、ULK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自噬(Beclin1、p62)蛋白及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裸鼠组织中出现肝转移瘤,肝脏重量、AST、ALT水平、mTORmRNA、ULK1 mRNA、p62表达显著增加(P<0.05);Beclin1、AM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al-L、Sal-M、Sal-H组肝转移瘤数目、肝脏重量、AST、ALT水平、mTORmRNA、ULK1 mRNA、p62表达显著降低(P<0.05);Beclin1、AM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Sal-H组相比,Sal-H+Compound C组肝转移瘤数目、肝脏重量、AST、ALT水平、mTORmRNA、ULK1 mRNA、p62表达显著增加(P<0.05);Beclin1、AM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al可通过减少裸鼠肝转移瘤形成,保护裸鼠肝脏,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mTOR/ULK1信号通路,促进肝脏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70.
水稻多胺转运蛋白OsPUT1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不仅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还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密切相关。由于多胺具有多重功能,细胞内多胺含量受到严格控制,例如受转运的调节。因此,在水稻中研究水稻多胺转运蛋白OsPUT1的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OsPUT1为研究对象,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sPUT1蛋白是一种疏水性蛋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通过构建OsPUT1基因过表达载体,借助根癌农杆菌将目的基因转入到水稻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以潮霉素进行筛选,通过PCR鉴定,成功获得了20株转基因植株。对其中的4株转基因水稻进一步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全部转基因苗OsPUT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实现了设计目标。这些水稻为进一步研究OsPUT1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