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角麦蛾属Deltophora Janse昆虫广布全世界,已知有21种,但过去在中国没有记录,本文报道2新种和中国1新纪录种:指角麦蛾D.digitiformis sp.nov。分布河南(登封、济源);方瓣角麦蛾D.quadrativalvata sp.nov。分布河北(涞源、井陉、内丘)和河南(登封);中国新纪录种远东角麦蛾D.korbi(Caradja),分布河北(蔚县),国外分布朝鲜和日本,文中给出了中国角麦蛾属分种检索表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  相似文献   
82.
记述中国梢斑螟属Dioryctria Zellerl新种和3新纪录种:梵净梢斑螟Dioryctria fanjingshana Li,sp.nov.(模式产地:贵州梵净山),树脂梢斑螟D.resiniphila Segere et Prose(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新疆巩留),管梢斑螟D.aulloi Barbey (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广东连州大东山)和针纵梢斑螟D.reniculelloides Mutuura et Munroe(中国新纪录种,国内分布:黑龙江岱岭).文中给出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3.
绕羽蛾属Cosmoclostis昆虫全世界已记录1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澳洲.其中古北区和东洋区仅2种,中国过去没有记录,本文记述该属2新种.拟褐白绕羽蛾Cosmoclostis parauxileuca sp.nov.(图1,3,5)分布于广东(鹤山).该种与褐白绕羽蛾C.auxileuca Meyrick相似,可通过以下特征同后者区别:新种的左抱器瓣腹突无指状突,右抱器瓣腹突2/5处有相对小的突起.石梓绕羽蛾Cosmoclostis gmelina sp.nov.(图2,4,6)分布于海南(尖峰岭).该种与C.pesseuta Meyrick相似,可通过以下特征同后者区别:新种前翅第1袭叶有3个斑点,第2裂叶有4个斑点;雄性外生殖器的基部有成簇的棘刺,左抱器瓣背缘端部1/3处有1个近三角形突起;雌性外生殖器具1对豆装囊突.文中给出了中国绕羽蛾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成虫图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84.
黄基歧角螟Endotricha luteobasalis Caradja,1935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自发表以来未见雌性报道。本文依据采自浙江、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四省的113只标本(其中82只为雌性)证明该种为雌雄异形种,首次报道黄基歧角螟的雌性个体,比较了雌雄外形差异,提供了成虫和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除指明的外)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5.
中国蚱科两新种记述(直翅目:蚱总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记述蚱科Tetrigidae 2新种,即黑背尖顶蚱Teredorus benotus ,sp.nov.及天目山台蚱Formosatettix tianmushan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6.
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复合体的区域性物种组成的具体情况是互利共生多样性研究模型选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全世界头细蛾属昆虫与叶下珠科植物协同进化体系中非一对一互利共生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圆果算盘子Glochidion sphaerogynum、革叶算盘子Glochidion daltonii 4种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模式在不同分布区头细蛾物种成分以及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广西小果叶下珠居群上共生3种头细蛾,这3种头细蛾在同年的第一个世代只出现2种,在云南和海南小果叶下珠上全年只发现2种,而在广州目前饲养的头细蛾成虫更是仅有叔头细蛾1种;革叶算盘子在云南和四川有2种共生头细蛾,而在广西和海南均仅有1种;在海南和厦门黑面神与喙果黑面神共享2种头细蛾,而在广西和广东黑面神上仅发现1种头细蛾;圆果算盘子是目前发现共生头细蛾物种最复杂的寄主植物,在海南记载有4种头细蛾,但在云南圆果算盘子上仅发现优头细蛾1种。4种寄主植物相关的互利共生体系中头细蛾物种组成在不同的分布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共生多样化,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头细蛾物种数量的变化,这对于深入理解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间协同进化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隐斑谷蛾属Crypsithyris全世界已知38种,其中5种分布于中国。本文记述了采自湖南、贵州和江西的1新种:锯隐斑谷蛾Crypsithyris serrata Xiao et Li,sp.nov.(Figs.1~3)。新种与分布日本的Crypsithyris japonica Petersen et Gaedike和Crypsithyris saigusai Gaedike相似,主要区别如下:新种前翅暗褐色,具1大的椭圆形透明斑以及沿后缘具1赭白色纵带;抱器瓣近矩形,末端斜直;抱器背基突大,W形;阳茎约与囊形突等长,两侧具数个锯齿。后2种前翅乳白色,具1模糊的透明斑,在透明斑外侧有1暗斑;抱器瓣基半部宽于端半部,末端尖或钝圆;抱器背基突窄并相连成桥;阳茎明显长于囊形突且两侧无锯齿。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8.
棕麦蛾属DichomerisHubner1818昆虫是一类重要的森林害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已记载上千种。本文记述该属7新种:窄翅棕麦蛾DichomerisangustipteraLietZheng,sp.nov.,孟达棕麦蛾Dichome-rismengdanaLietZheng,sp.nov.暗棕麦蛾DichomerisobscuraLietZheng,sp.nov.,直带棕麦蛾DichomerisrectifasciaLietZheng,sp.nov,思茅棕麦蛾DichomerissimaoensisLietWang,sp.nov,铁黑棕麦蛾DichomerisferrograLietWang,sp.nov.和带棕麦蛾DichomeriszonataLietWang,sp.nov.。至此,我国已有棕麦蛾属昆虫96种。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9.
本文记述中国柱麦蛾属Athrips Billberg5种:无突柱麦蛾A;agnathos sp.nov.,双膨柱麦蛾A;bidilatata sp.nov.厚瓣柱麦蛾A.crassivaqlva sp.nov,七点柱麦蛾A.septempunctata sp.nov.和柴达木柱麦蛾A.saidamica Emelyanov et Piskunov,1982。  相似文献   
90.
在生态系统中蛾类是很多植物的传粉者,是全球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组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它们绝大多数营夜行性生活,因此,蛾类传粉生物学的研究被极大地忽视了,它们对整个传粉生态链的贡献可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夜行性蛾类传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主要介绍了夜行性访花蛾类多样性、夜行性与昼行性传粉的区别、夜行性蛾类的研究方法、蛾类传粉生物学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有访花或传粉行为的蛾类物种文献记载为596种,涉及鳞翅目15个总科的29个科;夜行性与昼行性传粉无论是传粉昆虫还是被传粉植物在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夜行性蛾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灯诱法、样段计数法、观察法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技术手段。希望本综述能够为我国传粉蛾类与虫媒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