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1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揭示玉米(Zea mays)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提高花生对弱光利用能力的光合特点及磷(P)肥效应, 对阐明间作花生适应弱光的光合机理和提高间作花生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分析了间作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与构成、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特点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 与单作花生相比, 施P与不施P条件下玉米和花生间作显著(p < 0.01)提高了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b含量, 降低了叶绿素a/b, 显著提高了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弱光时的光合速率, 显著降低了气孔导度、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羧化速率(Vcmax)、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 与不施P相比, 施P有利于提高间作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 显著提高了ΦPSII、qP、Vcmax、Jmax和TPU, 说明间作花生通过提高功能叶的叶绿素b含量, 改变叶绿素构成, 提高了光系统II的Fv/Fm、ΦPSII和qP, 增强了对光能的捕获和转化能力, 提高了对弱光的利用能力, 而并非提高了对CO2的羧化固定能力; 施P有利于提高间作花生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和产量, 土地当量比提高了6.2%-9.3%。 相似文献
22.
细菌性角斑病菌诱导黄瓜叶片水杨酸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瓜(Cucumis sativa L.)幼苗第一片真叶接种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y-mans)后,利用TLC和HPLC方法分离测定了不同时间内游离态和结合态水杨酸(SA)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显著提高了第一片真叶游离态SA含量,增加了30%~197%,结合态SA的含量变化与游离态相似,提高了79%~240%,但是接种后第三天游离态SA和结合态SA含量都下降。接种还诱导了非接种第二片真叶中SA的积累:游离态SA含量在接种初期增加了29%~46%,接种后第三天达到峰值,第五天回复到正常水平,结合态SA含量在接种初期没有变化,接种后第四至六天也显著增加,提高了62%~107%。 相似文献
23.
一株弗兰克氏菌分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中国沙棘(Nippophae rhamnoidel LI s叩.tinensis Roun)根瘤中分离出一株生孢囊的放线菌Fran&㈦P.HRl04。经回接试验证实,它可以侵染寄主植物,形成能够固氮的有效根瘤。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份及DNA中G+c含量等的研究,表明这株菌与已经研究和描述过的弗兰克氏菌有差别,特别是胞壁型不同,可能属于一个尚未研究过的新属。本文还对弗兰克氏菌的分类标准和鉴定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水杨酸对黄瓜叶片抗氧化剂酶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分析了水杨酸(SA)对黄瓜(CucumissativusL.)叶片抗氧化剂酶系活性及活性氧水平的调节作用。不同浓度的SA(0.5mmol/L、1mmol/L、2.5mmol/L、5mmol/L)均能显著地提高被处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而且还能诱导同株的非处理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增加。用1mmol/LSA处理第一片真叶,在处理后6~72h,POD活性增加了22%~67%,同株非处理的第二片真叶POD活性增加了14%~86%,但是,在SA处理后3h之前以及处理96h之后,POD活性没有变化。SA能够显著降低超氧物阴离子含量和提高过氧化氢水平,但它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抑制作用很弱,表明SA提高体内过氧化氢含量的原因主要是通过提高SOD活性而不是抑制CAT活性。同工酶分析表明,SA不能诱导新的SOD同工酶,但可以诱导新的POD同工酶。 相似文献
25.
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O~ 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在苗期和开花期提高土壤呼吸,而在灌浆期、腊熟期和收获期降低土壤呼吸;在相同秸秆处理条件下,深松和免耕比常规翻耕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和呼吸熵,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与常规翻耕无秸秆还田相比,深松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了95.8%和74.3%,微生物活性提高了97.1%和74.2%.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道用~3H-TdR掺入法研究花粉提取物对带瘤小鼠胸腺T细胞在有丝分裂原作用下增殖反应的影响。并用酵母多糖混合玫瑰花形成试验,观察其胸腺细胞中T、Tr和T_μ细胞数量变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带瘤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反应均低于正常小鼠,经花粉提取物灌胃后,其胸腺细胞的增殖反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T、Tr及T_μ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升高。说明花粉提取物具有促进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位于血液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之间,不仅是CSF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构成血液-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的组织基础.CP参与脑组织中一些血源性多肽的输送以及自身多肽合成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脑微环境动态平衡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运用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分析了成年SD大鼠血液-脑脊液屏障(即脉络丛组织)中的多肽组.共鉴定到163个多肽(P0.001),这些多肽为69种蛋白质的降解肽段,其中ATP合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血红蛋白(hemoglobin),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β珠蛋白(beta-globin)这5种蛋白质的肽段数占总肽段数的50%以上,并且部分多肽序列相似度高,类似其前体蛋白的逐步降解片段,而这些前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多数在10kD至20kD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SD大鼠脉络丛组织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组织多肽组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8.
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角蒿总生物碱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角蒿总生物碱溶液为对象,以其主要有效成分角蒿酯碱(incarvillateine)为指标,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角蒿总生物碱的方法,包括树脂类型的选择、氨水浓度和乙醇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OWEX 50WX2对角蒿生物碱成分的交换能力最强,且被树脂吸附的生物碱成分可用氨性乙醇溶液快速洗脱.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用含2.0 N氨水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60%、70%和80%)进行洗脱,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均在60%以上,且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总生物碱的含量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9.
臭氧胁迫下硅对大豆抗氧化系统、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变化情景下,臭氧污染对作物产量将造成严重影响,臭氧将成为未来农业重要胁迫因素。研究缓解臭氧胁迫技术措施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其中硅元素添加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 top chambers,OTCs)装置,设置两个O3浓度(大气O3浓度<40μg/kg和高O3浓度约为80μg/kg)、两个硅浓度(0和100μg/g),研究不同O3浓度下硅对开花后大豆(Glycine max)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抗氧化系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臭氧胁迫下,施硅可显著提高大豆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单株籽粒重(14%、5%和20%)(P<0.05)。在O3胁迫下,施硅能使大豆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显著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及SOD、POD、CAT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提高大豆根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总生物量、根冠比和单株籽粒重(29%,18%,19%,9%和17%)(P<0.05)。研究可为缓解O3对大豆危害提供合理可行的栽培管理措施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1) 以在世系間完全隔离,且在没有选擇、突变、与迁移的理想情况为依据,探討了伴性基因頻率随世代而变化的随机漂移过程。确认其为Markov鏈。(2) 立出了这个鏈的轉移概率矩陣。由于_(0,0)与Z_(2n,n)是两个吸收态,使矩陣左上与右下两角的概率为一。(3) 解出了最終固定于以上两吸收态的概率,它們取决于初始世代的两性基因頻数,固定于状态Z_(2n,n)的概率为(i_0+j_0)/3n,固定于Z_(0,0)的为1—(i_0+j_0)/3n。(4) 推导出了各世代两性基因頻率的二維概率密度以及边緣概率密度之間的递推关系。(5) 从矩母函数推导出各世代两性伴性基因頻率的平均数間的递推关系,与确定性模型的結果完全相一致。(6) 推导出了在各世代中世系間雌雄群体的方差与协方差,以及在世系內雌雄群体的方差老甸g方差随世代t而增,逐漸达于一个极限;世系內方差則在t_1以后随世代t而减,逐漸达于零。这与生物遺傳的实际規律相符:在小群体間因隔离而引起的分散性随世代而增,而在小群体內的相象性(純合体的增加)則随世系而减。(7) 从以上模型推得的理論結果,作了一些数字的計算,获得了驗証。(8) 进行了一个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驗,在所得实驗結果与理論結果之間存在着良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