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冠稳  肖能文  李俊生 《生态学报》2021,41(18):7114-7124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针对赤水河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基于MODIS数据产品提取赤水河流域2000—2018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表层水分含量指数(SWC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生态系统质量关键指标,利用ENVI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计算赤水河流域2000—2018年生态系统质量,进行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并与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林地最优状态下RSEI值进行比较,进而量化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恢复潜力,为赤水河流域生态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实现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RSEI能够很好地反映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且绿度和湿度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起关键作用。赤水河流域RSEI平均值为0.613,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下游湿润常绿阔叶林区,中游河谷中山阔叶林林、常绿针叶林区,上游镇雄县、威信县和叙永县交界处的高山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区。赤水河流域近20年生态系统质量以整体以改善为主,但局部仍出现退化现象,其中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12%,轻微改善面积占59.51%,轻微退化面积占23.17%,显著退化面积占1.49%。赤水河流域林地RSEI值与理想参照系RESI值差距在10%以上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49.82%,主要分布在大方县、桐梓县、播州区及怀仁市、习水县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2.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1,29(2):133-1754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伟  田瑜  常明  李俊生 《生态学报》2014,34(6):1391-1400
跨界保护区网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保护国家或地区边界线附近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跨界保护区网络已被列为《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框架下"保护区工作组"的一项战略任务,涉及生态、环境、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保护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对跨界保护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如何构建不同尺度的跨界保护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分析了全球、洲际、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等不同尺度跨界保护区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基于"节点"-"廊道"模式的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跨界保护区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志平  吴晓莆  李果  李俊生 《生态学报》2013,33(20):6577-6586
本文利用长期历史资料,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活动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探讨1960s以来青海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主要原因,结果显示:研究区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1961-2010年研究区气温升高、年降水略有下降、湿润程度下降,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和综合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综合模型)模拟的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具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研究区气候变化总体上有利于该区草地生产力改善;研究区家畜年末存栏数60年代剧烈上升,至70年代达到顶峰,家畜年末存栏数与植被NDV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草地实际载畜量过大造成牲畜对草地过度啃食,导致草地退化。研究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减轻载畜压力、控制草地现实载畜量方面。  相似文献   
65.
在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过程中, 根据大型真菌与动植物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 对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做了适当调整, 形成了“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与标准”, 即: (1)依据可见的分布地点和子实体数量来估计、推测或判断种群的波动以及种群成熟个体数量的变化; (2)以一定的时间段代替世代时长来计算种群的变化情况; (3)将“疑似灭绝”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估等级。评估基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真菌分类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 评估过程包括任务分工、数据收集、评估物种确定、建立评估表、初评、专家评审和编制红色名录等步骤, 最终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编制。  相似文献   
66.
67.
黄羊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羊属偶蹄目牛科原羚属,是内蒙古草原上经济价值高,数量大的一种特有蹄动物,对黄羊的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分,形态学描述,分布,种群数量变化,食性,活动规律,繁殖,种群结构及动态和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68.
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在6种生境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共获13种标本,隶于6(亚)科9属,其中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在0.6139~1.9689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H′)为1.0695~1.5607,Pielou指数(J′)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0.7242~0.9735和0.2768~0.4683,不同生境的丰富种数量(N1)变化趋势与H′相似,而非常丰富种数量(N2)的变化趋势为:半荒漠灌丛生境>山地草原生境>戈壁荒漠生境>农田生境>森林生境>山地半荒漠灌丛生境。降水对不同生境类型中鼠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的限制作用,同时海拔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69.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食物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小兴安岭林区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于2000年7~8月,对小兴安岭林区7个不同生境梯度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铗日法所捕获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大于陷阱法.但后者更适合捕获小体型动物;(2)共捕获小型哺乳动物9种.其中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1种.田鼠亚科(Microtine)3种.鼠科(Muridae)4种.食虫目(Insectivora)鼩鲭科(Soricidae)1种.所捕获的物种中.棕背解(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占总数的48.77%.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大林姬鼠(A.speciosus)和红背Ping(C.rutilus)一起构成本地区的常见种;(3)物种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以中度干扰的灌丛生境内小型哺乳动物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次生林1和农田生境均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无干扰的原生林1、2中物种丰富度最低,而轻微干扰的原生林3中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受严重干扰的农田生境中小型哺乳动物均匀度最高.其次是次生林1和灌丛,原生林3和干扰较重的次生林2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均匀度最小;(4)从物种多样性与林地郁闭度和地表草本植物覆盖度的相关分析看出:物种多样性与郁闭度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覆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这些物种对草本植物选择倾向;(5)根据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将所有的生境聚类为3组.即原生林组(原生林1、原生林2和原生林3)、次生林组(次生林1和次生林2)和农田组(灌丛和农田).表明组内各生境间小型哺乳动物成分的相似性和组间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小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受生境内植被演替阶段、食物和隐蔽条件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人类干扰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