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61.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和CM10蛋白质芯片从大肠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患者中成功地筛选出了大肠黏液腺癌患者血清特异性相关蛋白.应用美国CipherGen公司CM10蛋白质芯片和PBSⅡ型蛋白质芯片阅读仪检测53例大肠癌患者(黏液腺癌12例,非黏液腺癌41例)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采用ZUCI-Protein Chip Data Analyze System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离散小波去噪音,结合支持向量机筛选肿瘤标志物,建立大肠黏液腺癌的术前诊断模型.12例大肠黏液腺癌患者与41例大肠非黏液腺癌患者的血清蛋白质有12个蛋白质峰强度有显著差异.其中质荷比为24 297和23 434 m/z处的蛋白质峰强度统计学P值分别为0.0067和0.0092,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支持向量机筛选出24 297、3 322、3 822和4 353 m/z蛋白质峰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和预测准确率,其中12例大肠黏液腺癌患者中有10例患者被正确识别,41例大肠癌非黏液腺癌患者中有39例被正确识别,准确率为92.45%(49/53).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区别大肠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进行术前病理鉴别,指导进行大肠黏液腺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2.
超声波对铜绿微囊藻超微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超声波对蓝藻细胞的影响,利用超声波(40W)处理200 mL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悬浮液20min,之后继续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检测悬浮藻细胞生物量发现其3d降低了97.84%;分别观察1、3、5d时沉降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发现13d时细胞内脂质颗粒和藻青素颗粒增多、类囊体片层断裂、藻胆体脱落,5d时拟核区萎缩消失、细胞基础结构解体、胞质出现空洞、胞内结构颗粒降解;检测藻细胞光合放氧速率、叶绿素a (Ch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膜透性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发现光合放氧速率3d下降24.83%,Chl.a含量5d下降23.75%,超声组细胞SOD活性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总体上活性降低,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先增后减,活性始终大于对照组,同时胞内有机物渗出量增大,三种跨膜ATP酶活性(Na+/K+-ATPase、Mg2+-ATPase 和Ca2+-ATPase)均先升后降,并与膜透性变化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超声波使铜绿微囊藻细胞沉降,并对其造成了胁迫,使部分藻细胞光合作用减弱,光合色素遭到损伤,细胞膜透性增大,甚至引起藻细胞程序性死亡。SOD活力的快速降低表明超声波使藻细胞内超氧离子(O2-)过量累积,从而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除此之外,超声波使藻细胞基础结构破坏、细胞内结构颗粒降解、细胞膜透性增大,这些都可能是致使部分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铜绿微囊藻细胞CAT以及跨膜ATP酶活性增大,表明藻细胞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离子调控和能量活动以抵御超声波的胁迫,而当胁迫随着时间减小后,细胞开始恢复生长和代谢,酶活力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163.
详细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抗生素分离提取中的应用进展,并简单阐明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双水相技术和反胶束萃取技术在抗生素提取中的应用情况。对这些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64.
目的以培养的人类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为模型,模拟细胞周期运行的不同状态,研究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运行的关系。方法将PHA及咖啡因处理前后的PBLs,分别用喜树碱(CPT)、X-射线、抗Fas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流式细胞术方法对细胞凋亡进行定量检测。结果PBLs经PHA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并发生凋亡,在凋亡因子打击作用下凋亡明显增加,用咖啡因废除细胞周期检测点后对凋亡打击敏感性降低。未经PHA刺激的PBLs对凋亡打击无应答。结论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总是伴随细胞凋亡的发生,细胞不进入周期,则不会发生凋亡,细胞周期不停止,也不会凋亡。细胞周期检测点是联结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165.
乙醛为酒精代谢的中间产物,但其在酒依赖中的作用不清楚.通过条件化位置偏好(CPP)和条件化味觉偏好(CTP)试验,分析乙醛对小鼠乙醇依赖性行为的影响,研究乙醛在酒依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经0.8%乙醇预处理7d后,小鼠训练8次则表现出对乙醇的条件化位置偏好(n=6,P<0.01),而经乙醛训练的小鼠则对乙醛无明显条件化偏好行为(n=6,P>0.05).当用0.8%乙醇、0.4%乙醛混合训练乙醇依赖性小鼠时,其位置偏好行为减弱(n=6,P<0.01).10%乙醇预处理的小鼠味觉偏好乙醇(n=6,P<0.01),而当乙醇中加入1%乙醛时,其味觉偏好现象减弱(n=6,P<0.01).1%乙醛训练7d后的小鼠不表现对乙醇的味觉偏好,但选择摄入乙醛及乙醇、乙醛混合溶液的量有所增加.结果表明乙醛在小鼠酒依赖行为中可能存在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6.
贺存定 《人类学学报》2017,36(4):499-511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治疗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别嘌呤醇治疗,观察组接受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尿酸(BUA)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及痛风再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第1月、第2月及第3月,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均有痛风再发作,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四肢不适、嗜睡、恶心、腹胀、腹泻、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组有四肢不适、嗜睡、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其中对照组有1例出现过敏性皮疹停用别嘌醇。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布司他治疗原发性痛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并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8.
2007年8月, 对吉林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 在石人沟林场东北的红旗河第2级阶地发现了该地点, 并进行了试掘, 面积为69m2。共获116件石制品, 其中出土86件, 采集30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断块及废片。根据地层堆积、石制品特征组合及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分析, 推测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9.
2009年5月31日-6月20日在广东省大沙河水库利用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不同放养密度的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氮、磷及浮游植物的影响,探讨两种蚌在控制南亚热带水库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水华上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处理组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而铵氮的浓度显著下降;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导致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加,实验过程中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两种蚌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在不同的作用强度下,时间上的响应不同。综合实验结果,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难以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华南地区水库的水质改善与富营养化控制。  相似文献   
170.
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是一种含硫的糖脂,分布于高等植物,藓类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以及大多数光合细菌的光合膜中。SQDG的含量与生物种类有关。在高等植物中含量一般为总脂的4%,而在藻类中其含量变化较大,一般为总脂含量的10%—70%。SQDG的合成是在叶绿体内被膜上完成的,催化SQDG合成的酶是UDP—SQ:DAG硫代异鼠李糖基转移酶。SQDG存在于纯化的叶绿体CF0-CF1ATPase、LHCⅡ辅基蛋白以及D1/D2异二聚体蛋白中,说明SQDG可能与膜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有关。SQDG还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在磷缺乏时,SQDG能弥补PG含量的下降,使体内阴离子脂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近年来还发现SQDG能有效抑制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和HIV反转录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