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凹凸棒石黏土为原料,制备γ-Fe2O3-凹土超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γ-Fe2O3-ATP)作为猪胰脂肪酶(PPL)固定化的载体,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等温图(BET)、振动试样磁强计(VS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同时对固定化条件和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γ-Fe2O3-ATP是介孔材料,比表面积为102.63 m2/g,平均孔径为10.862 nm,饱和磁化强度为8.915 emu/g,其作为载体能实现固定化酶与反应介质简单、快速分离回收和重复利用。在固定化时间为4 h及pH 6.0时制备的固定化酶效果最佳;经过6 h高温保存后固定化酶可保留初始酶活的52%,而游离酶仅保留初始酶活的19%,同时固定化酶在重复使用5次后酶活仍保留初始酶活的60%。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制备性能优良的复合支架一直是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比较分析甲壳素对复合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含水量、降解率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甲壳素溶液与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混合,然后将一定质量的羟基磷灰石加入混合液。根据甲壳素溶液在混合液中的质量分数不同分为两组:sca1(0%chitin)、sca2(50%chitin)。扫描电镜下观察材料的表面结构以及检测材料的孔径。测量并计算出复合支架材料的孔隙率、降解率、含水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两组支架材料均表现为多孔隙结构,平均孔径大小分别为:121.2±12.6μm、213.3±27.3μm。孔隙率分别为:(90.53±1.62)%、(87.73±1.22)%,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材料孔隙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材料第6周的降解率分别(:59.12±1.93)%、(22.91±0.95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材料降解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含水量分别为:(95.52±1.17)%、(90.42±0.85)%,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材料含水量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生物力学特性显著提高。结论:从本实验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甲壳素可以增大材料的孔径,提高材料的降解稳定性,提高材料的生物力学强度。因此,甲壳素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的进一步实验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关键词:甲壳素;海藻酸钠;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3.
江苏省3个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位于江苏省内不同生物气候带的连云港云台山森林自然保护区、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和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为调查区域,采用线路调查、样方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这3个自然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云台山森林自然保护区、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和紫金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有13、19和23种,3个保护区总计有外来入侵植物25种,其中共有种11种;在25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12种),占总种数的48%;苋科(Amaranthaceae)和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种类各有2种;80%的入侵种类来源于美洲,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 ) Pers. ]的频度最高,达到51.6%;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L. ) Cronq. ]和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 S. Moore]的频度也较高,均在10%以上.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严重威胁着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此外,根据3个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现状和生态影响,提出了对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4.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和玉米(Zea mays L. )为实验材料,以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株高和根长为测定指标,结合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对外来入侵植物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 S. Moore]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茎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质量浓度(0.01~0.10 g·mL-1)的提高,小麦和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株高和根长总体上逐渐减小;与对照组相比,0.01 g·mL-1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幼苗株高以及玉米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株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小麦和玉米的幼苗根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而0.01 g·mL-1野茼蒿水浸提液仅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促进作用.0.04~0.10 g·mL-1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基本上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小麦.0.01~0.10 g·mL-1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均小于0,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2种植物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提高综合效应值逐渐降低,且前者的化感效应指数的综合效应值大于后者.研究结果显示,野茼蒿和牛膝菊水浸提液对小麦和玉米的化感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化感作用的强度与水浸提液的质量浓度相关;野茼蒿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效应大于牛膝菊.  相似文献   
75.
鸟类传播种子对几种树篱中侵入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新华  尹晓明  夏冰  李维林  李亚 《生态学报》2006,26(6):1657-1666
2001年4月至2003年11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调查了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日本珊瑚树(Viburnum awabuki)和溲疏(Deutzia scabra)3种树篱,以及位于不同生境的2个黄杨(Buxus microphyllavar.sinica)树篱中侵入生长的杂草及杂树种类,并选择3 km外南京农业大学实验楼周围的冬青卫茅树篱作为参照。在6个树篱类型中调查到侵入生长的种子植物共计1230株,分隶于42科57属70种植物。其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的植物有55种1047株植物;适应于风力传播的植物有10种161株植物;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有5种22株植物。各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种子的侵入植物种类数目显著多于风力传播的植物种类(t=5.086,df=10,p<0.0001)和种子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种类(t=8.446,df=10,p<0.0001),但各树篱中适应于风力传播的侵入植物与种子传播媒介不明的植物在种类数目上无显著差异(t=1.977,df=10,p=0.076)。南京中山植物园的5个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的侵入植物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都较高,为2.151至2.917,平均2.671±0.306,并且种类数目也较多,为15~36种,平均25.6±8.1种。而南京农业大学内冬青卫茅树篱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679,并且种类数目也最少,为12种。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树篱类型中适应于鸟类传播种子的侵入植物组成的相似性主要受到树篱周围的种子源及其距离、食果鸟类、人为干扰活动等生境因子的影响,而非简单取决于树篱种类本身。鸟类传播种子增加了单一树种构成的树篱中的种子植物多样性,同时也对树篱的景观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不过人工对树篱的日常修剪等管护措施严格限制了这些侵入植物实生苗及小树的正常生长。研究结果反映出种子源、鸟类传播种子和灌丛在促进植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选取没有亲缘关系、月龄相同、并在同一条件下饲养的草原红牛个体78头,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第一代杂交后裔128头进行颈静脉采血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PCR-SSCP技术对其肉质性状相关的A-FABP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遗传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A-FABP基因第4外显子区域表现AA、BB和AB共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9、0.04和0.37;基因频率分别为0.61、0.3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杂合度(He)为0.48,属于中度变异。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群体也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3、0.58和0.19;等位基因频率为0.52、0.48;PIC为0.38,He为0.50。据本研究结果可知草原红牛及杂交后代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一定选择潜力,能够较好利用分子遗传标记手段指导育种。  相似文献   
77.
以白桦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分别用37℃与42℃高温处理2、4、8、12、24 h,以常温处理(白天25℃、12 h/夜间15℃、12 h)苗木为对照,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超氧阴离子(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电阻抗进行测定,研究其抗热性.结果表明:37℃处理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SOD活性和MDA含量高于对照;42℃处理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弛豫时间τ低于对照,SOD含量和胞外电阻(re)高于对照;并且42℃处理的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SOD活性高于37℃处理,而可溶性蛋白、(O·-2)、MDA含量和根系活力较37℃处理低.37℃下,胞内电阻(ri)与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β系数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5),胞内电阻(ri)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42℃下,胞外电阻(re)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91),胞内电阻(ri)与SOD活性成显著负相关(r=-0.51).37℃与42℃处理下的电阻抗图谱参数差异显著,胞外电阻(re)、胞内电阻(ri)、弛豫时间τ和β系数变化规律不一致.研究发现,42℃是高温胁迫下诱导白桦幼苗抗热性的更理想条件;用电阻抗图谱法研究白桦幼苗的抗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8.
目的:检测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的硒含量,为当地富硒大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共120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总硒含量。结果:山东省富硒大蒜硒含量高于普通大蒜中硒的含量;黑龙江省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基地;江西省5个地区富硒大蒜硒的含量可以分为两个区间:硒含量较低的区间(11.660 0~31.984 0 μg/100 g)、硒含量较高的区间(86.530 0~97.224 0 μg/100 g)。结论:山东省的富硒大蒜富硒效果好,黑龙江省宝清县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的富硒效果好,江西省宜春县富硒大蒜均为超富硒农产品。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重组白介素2(Recombinant interleukin-2,r IL-2)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为(205.9±30.5)g的红鳍东方鲀进行了重组白介素2的免疫应答实验。设计r IL-2免疫剂量为2.5、5、7.5、10μg,并在免疫后的4 h、8 h和12 h进行采血。结果表明:经r IL-2免疫后红鳍东方鲀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在各个浓度组的8 h时间点显著高于同组内其它时间点(P<0.05),4 h时间点甘油三酯含量有随着免疫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谷草转氨酶活性在8 h时间点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2.5μg、5μg浓度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4 h时间点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r IL-2的免疫可引起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尤其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变化较为显著(P<0.05),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红鳍东方鲀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0.
结核病一直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其发病情况尤为严重,是亚洲的第二大结核病发病国家。结核病治疗方面常使用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随着抗菌药的滥用,结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结核病耐药患者增多,治疗难度增加。因此,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更加重要,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制更加迫切。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突变是引起耐药的主要分子学依据,因此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深入探索,对于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及治疗皆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