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油茶插穗不定根发育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茶当年生插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 插条的皮部存在连续排列成环状的厚壁细胞,这些结构特征可能与油茶插条生根时间较长有关。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 诱生根源于形成层、韧皮部及愈伤组织等部位,不定根属于诱导根原始体型、混合生根型。只有极少数插条的不定根由愈伤组织长出,不定根的发生与愈伤组织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2.
综合大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技能,成为当前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人类的ABO血型性状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人类ABO血型分子基因分型与群体遗传平衡分析”大实验。实验中提取同学唾液中黏膜细胞的DNA,经过PCR扩增目的片段、酶切及电泳分离一系列分子遗传技术分析,鉴定出每位同学的基因型;然后以全班同学为一个类似孟德尔群体调查ABO血型的各种基因型频数,用Popgene软件分析各种群体遗传参数。通过开放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和群体遗传分析技术及软件应用,还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优化分子技术环节,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通过5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稳定的分子遗传实验体系,能够清楚地检测出ABO血型的6种基因型:IAIA、IAi、IBIB、IBi、IAIB、ii;综合了分子遗传与群体遗传的实验教学,统计全班同学6种基因型的频数,直接计算3个复等位基因的频率,进而应用软件分析群体遗传各种参数;实现了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大实验教学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大实验可直接应用于生物类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其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生物学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73.
殷丽琴  付绍红  杨进  李云  王继胜  王茂林 《遗传》2016,38(11):979-991
单倍体(Haploid)是指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对其进行基因组加倍可以快速获得纯合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单倍体和双单倍体在植物品种选育、突变体筛选、基因功能鉴定、细胞学研究、遗传群体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植物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从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产生途径、鉴定、形成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较全面地综述了单倍体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单倍体的研究利用作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4.
水稻同源三倍体(149-B)×二倍体F2代稳定群体的验证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4 9 B是由水稻多胚苗SAR 2中筛选出来的自然发生的同源多倍体 ,体细胞鉴定为三倍体 (2n =36 )。以14 9 B做母本与水稻恢复系蜀恢 36 3(R36 3)杂交 ,在杂交F1代中发现有非整倍体和二倍体个体产生 ,其中部分二倍体的自交后代在田间农艺性状表现稳定。对这个稳定F2群体进行微卫星验证 ,结果表明 :F1和F2 群体 4 0个单株的扩增带型整齐一致 ,在各个SSR多态位点只出现一条同父或同母带 ,丢失了来自父本或母本的等位位点 ,说明该F2 群体确系由杂交得来的一个早代稳定群体。  相似文献   
75.
研究以斑马鱼(Danio rerio)为研究模型,选择心脏和血管荧光标记的2个品系斑马鱼为实验材料,设定低氧和常氧2种水体溶氧条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低氧胁迫对胚胎形态结构、心脏和血管外部形态、心率、胚胎躯干部主要血管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氧导致胚胎存活率低于常氧.低氧不仅滞后胚胎发育,而且造成胚胎形态异常.低氧胁迫后斑...  相似文献   
76.
中国石榴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苑兆和  尹燕雷  曲健禄  朱丽琴  李云 《遗传学报》2007,34(12):1061-1071
以中国山东、安徽、陕西、河南、云南和新疆6个栽培石榴群体的85个品种类型为试材,利用荧光标记AFLP对中国石榴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对引物组合在种级水平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数范围从135~185个不等,平均为158.25个,多态位点百分比范围为62.5%~86.11%,平均为73.26%,说明中国石榴品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石榴品种种级水平遗传多样性大于群体水平,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河南群体〉新疆群体〉陕西群体〉安徽群体〉山东群体〉云南群体,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18,说明石榴遗传变异主要存在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0.18%,根据基因分化系数,测得的基因流Nm为1.9027,说明中国石榴群体间存在适当的基因交流;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群体的大部分品种都聚在一起,但同时存在部分基因交流。所有遗传参数表明,中国石榴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河南群体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在中国石榴品种选育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一个新的水稻花器官数目突变体fon(t)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花器官数目突变体 fon(t)是在单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 F2代发现的,经过多代种植,已稳定遗传。以 fon(t)为父本,以日本晴、93?11 和 R527 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根据 F2代表型及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因为对花器官数目突变体曾有报道如 fon1、fon2 和 fon3,所以该突变体暂定名为 fon(t)。该突变体导致内外稃开裂,花器官外露;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均增多,雄蕊一般 6~9 枚,雌蕊 1~2 枚;浆片同源转化为类内稃的结构;个别的花器官中还出现花丝上伸出类柱头的结构,浆片上部同源转化为类柱头或者类雄蕊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fon(t)基因可能影响水稻第三、四轮花器官的数目以及第二轮浆片的发育。  相似文献   
78.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山区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等物理特性与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S、Si、N、P、K、Fe、Zn、Cu、Mn)、全量养分(N、P、K)、交换性盐(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及自相关性。在土壤各特征值中,pH、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分别为4.59%、8.28%、9.83%,为弱变异;其他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为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毛管持水量、通气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速效养分(S、Si、Cu、Mn)、全量养分(N、P、K)、交换性盐(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的C0/(C0+C)<25%,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容重、pH、速效养分(N、P、K、Fe、Zn)及有机质的C0/(C0+C)在25%-75%之间,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而Moran''s I指数分析表明,除毛管孔隙度、有效S、速效P及有效Mn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外,其他均呈正的显著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克里金插值图,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毛管孔隙度及毛管持水量与pH、速效养分(S、Si、Zn、Cu、)全P、全N、有机质、交换性Ca、Mg及阳离子交换量在东北方向和西北角分布较低,在西南角方向土壤容重及通气孔隙度分布较低,而pH、速效K、有效Cu、全P、全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分布较高,且速效养分(N、K、S、Cu)、全P、有机质的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存在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9.
云南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有树种。云南松林是暖温性针叶林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云南松种群是否可以自我更新,将影响滇中地区的植被动态。明晰未受干扰的云南松种群的结构和动态是研究云南松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云南省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南松林是较为原始的森林。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云南松天然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和谱分析。结果表明: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云南松年龄结构为倒J型,种群年龄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为28.29%,存在外部干扰时侯的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为1.77%,种群动态指数Vpi和V′pi都大于0,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Pmax为6.25%,以上结果表明云南松种群为增长型种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云南松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生存分析发现生存率、累计死亡率、死亡密度和危险率在Ⅰ—Ⅶ龄级(胸径<35 cm)变化较大,Ⅶ—XVI龄级(胸径35—80 cm)趋于稳...  相似文献   
80.
葡萄再生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近年来葡萄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葡萄器官发生型再生途径易产生不定芽 ,但嵌合体的比例较高 ,胚状体再生途径诱导胚状体较困难 ,仅有少部分葡萄品种能成功。今后葡萄遗传转化的重点是高效再生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