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以野生糙皮侧耳子实体为材料,用水浸法及乙醇沉淀法提取多糖;用过氧化氢、重蒸酚、不同含量的活性碳进行脱色;然后用氢氧化锌法、三氯醋酸法、sevag法、胰蛋白酶与sevag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脱蛋白;再通过透析和柱层析作进一步分离纯化;最后以纸层析法进行组成糖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糙皮侧耳的水溶性多糖以1.5%活性碳脱色效果最...  相似文献   
12.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维持生物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与消除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铁超氧化物歧化酶(ge—SOD)是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器中专一的SOD酶,通过GenBank中搜集的原核生物Fe—SOD进行比对分析发现,Fe-SOD是相对保守的蛋白质,其中包含2个保守区域和1个可变区域,金属结合位点固定,Fe.SOD序列的比对可以反映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是研究原核生物分子进化的理想素材。  相似文献   
13.
1999年6月从江苏省启东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濒死的中华绒螯肝胰腺中分离出3株致病菌,经回感实验证实了菌株在24h内对健康触的致死率分别为100%、75%和60%,回感温度升高可导致死亡时间缩短,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分别定名为ES-1、ES-2和ES-3菌株。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35℃,pH8,NaCl浓度0-1%。  相似文献   
14.
外源性糖对四种木本观赏植物花粉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以单、双、多糖作用于紫荆、紫丁香、桃、连翘四种木本观赏植物花粉的离体培养,检测其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及花粉管胼胝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糖的类型和浓度对花粉萌发有较大影响,同时不同植物的花粉对糖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花粉管长度明显受蔗糖浓度的影响,尤其是连翘的花粉管长度,与蔗糖浓度成反比;在四种植物的花粉管生长中后期,均观察到胼胝体的形成,胼胝体形成的数量与蔗糖浓度及花粉管长度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花粉管中胼胝体的形成没有特定位点。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35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cuNPV,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p35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HycuNPV p35编码序列900?bp, 编码299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HycuNPV p35与BomoNPV T3、AucaNPV、SpliNPV、LeseNPV、HearNPV在核苷酸水平上为99.9%、95.7%、93.6%、80.2%和87.2%,在氨基酸水平上为99.7%、90.3%、77%、64.9%和73.2%,显示了杆状病毒p35基因在进化上的保守性。BomoNPV T3中位的H122,在HycuNPV中被R取代。推测HycuNPV p35蛋白的功能及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与BomoNPV T3 p35蛋白的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颤抖病的发生原因,从表现出颤抖症状的中华绒螯蟹中初步分离纯化出一种病毒,人工感染健康触,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并从人工感染的蟹的血液、肠道、性腺等组织中检测到病毒,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为中华绒螯蟹的病原 ,且对野生锯齿华溪蟹(Sesarnadehanni)也具感染性.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病毒粒子呈球状,无囊膜,大小为55nm左右.病毒核酸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泳图谱呈现3/3/4/2型,总分子量约20kb.该核酸对DNaseⅠ不敏感,对RNase敏感,推测病毒核酸为dsRNA,从病毒形态大小、病毒核酸等特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该研究为探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有EGT的完整ORF,推测的多肽可形成EGT结构域的高级结构。为了研究egt的起源,利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电子克隆了多个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化分析,表明BmNPV的EGT为antennal-enriched型UGT;推测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i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来源于昆虫的UGT基因,但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的起源可能要早于NPV的egt基因;可能在昆虫祖先种进化形成不同昆虫目的某一时期,杆状病毒的祖先种从昆虫中获得了antennal-enriched型UGT基因,并进化为egt基因。家蚕的部分UGT基因与转座子元件连锁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反映了杆状病毒的egt基因可能通过转座子的传递而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