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全人源抗结肠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致敏法和EBV转化技术联合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噬菌体呈现型单链抗体库.从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进行ELISA、免疫组化及测序鉴定.结果得到了库容为4.0×109的初级噬菌体抗体库,全长ScFv(Single-chain Fv)基因的插入率为90%.筛选获得两个克隆对HT-29呈强阳性反应,而与HFF等人正常细胞系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表明克隆F12与结肠癌组织和结肠癌旁组织阳性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由上述结果可见构建库容量达4.0×109的全人源抗结肠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是完全可行的,经筛选及鉴定获得了特异性较强的噬菌体克隆,为结肠癌的临床导向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2.
目的 建立丙型肝炎病毒5′NCR基因的巢式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超低浓度HCV的准确和快速定量检测.方法 选择高度保守区5′NCR基因片段,设计并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巢式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样本中的超低浓度HCV正负链RNA的方法 .并对32例血清HCV抗体检查阴性的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有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检测.结果 可特异性地检出脑脊液有核细胞及PBMC中HCV正负链RNA,最低检出浓度均可达7.85 copies/μl,与其他单股正链RNA病毒如登革热病毒(DEV)无交叉反应.32例血清HCV抗体检查阴性样本脑脊液有核细胞和PBMC中 HCV 5′NCR正链片段阳性的分别为1例(1/32)和2例(2/32),负链片段阳性的分别为1例(1/32)和0例(0/32).结论 本方法 的构建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超低浓度HCV正负链RNA检测,且快速有效、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不易出现假阳性,可有效提高检出率,进一步完善目前临床常规检测HCV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93.
为明确拟水狼蛛对食物中镉的吸收和排泄及生物学响应,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连续3代拟水狼蛛对食物中Cd2+的吸收和排泄情况,并测定了Cd2+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力和耐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中过量的Cd2+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并在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积累量随拟水狼蛛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第2代和第3代拟水狼蛛体内Cd2+积累量浓度显著高于第1代中Cd2+积累量,第2代和第3代间差异不显著,积累量与消耗的黑腹果蝇数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耗食物中Cd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连续3代拟水狼蛛分别吸收了食物中65.4%、68.5%和69.1%的Cd,生物营养级放大因子分别为1.71、2.12和2.17。连续3代拟水狼蛛Cd排泄量极低。Cd处理能显著改变拟水狼蛛背胸甲宽、幼蛛存活率、生长历期和繁殖力。随拟水狼蛛受胁迫代数的增加,幼蛛存活率显著减少,生长历期显著延长。卵袋重量显著减轻,卵数目显著减少,卵体积显著升高。Cd处理还能显著降低拟水狼耐饥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中Cd沿土壤-昆虫-天敌传递、放大和生理耐受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4.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是柑橘上的重要有害生物,控制上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捕食螨也在一些果园采用。安全性较高的农药正不断推广应用,一些生物源农药也已大面积使用。不过这些农药对柑橘全爪螨及其它柑橘害虫的田间控制效果如何,是否影响到商品捕食螨和果园自然天敌的种群维持与发展及其对柑橘害虫的持续控制,仍需较多而深入地检测和评估。2011年4—2012年1月,在广东省封开县,选择了3个不同害虫防治措施(以阿维菌素为主,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矿物油乳剂为主,胡瓜新小绥螨N.cucumeris+苦参碱为主)的果园,调查比较了不同害虫防治措施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及对柑橘园中天敌类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以巴氏新小绥螨+矿物油乳剂为主和以胡瓜新小绥螨+苦参碱为主的果园内自然天敌的丰富度高于以阿维菌素为主的果园,其群落结构也有所不同,它们对柑橘全爪螨和其它柑橘害虫的田间持续控制效果也比以阿维菌素为主的措施更好。  相似文献   
695.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 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 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群落构建机制探索方面取得的进展, 包括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生境过滤、生物相互作用、局域扩散和区域因素以及利用新技术取得的新认知等。CForBio研究发现: (1)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种-面积关系及β多样性等多样性格局, 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不同样地及不同尺度存在差异; (2)生境过滤对局域群落构建的作用广泛存在, 但很难量化其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 (3)同种负密度制约在不同气候带样地普遍存在, 负密度制约的强度主要由植物菌根类型介导, 并随植物生活史类型、功能性状及环境变化而变化; (4)扩散限制在局域群落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而区域因素如区域地质历史、区域物种库大小等塑造不同生物地理区群落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差异; (5)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新技术促进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在宏观方面, 遥感技术以低成本使大范围、多尺度的连续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时空比较研究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 叶绿体基因技术和代谢组学等微观技术能促进推导群落构建的分子机制。同时, 本文还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并展望了基于森林动态样地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 特别强调了: (1)关注群落构建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2)深入开展多维度(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营养级生物互作相关的研究; (3)拓展全球变化对群落构建影响的研究; (4)融合观测-实验-模型多种手段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 (5)连结“群落构建理论研究”和“森林管理实践”。总之,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是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 也是推动群落构建理论、解决森林管理难题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96.
雷妮娅  米湘成  陈勇  王旭航  李俊清   《生态学报》2008,28(5):1949-1949~1958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两种基因型(ws-0和col-0)材料,采用复因子混合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盐分、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去叶处理等生态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受试植株18个表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因子对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土壤水分主要影响植物体构件数目;土壤盐分主要影响生物量、角果数及种籽总数等直接反映植株适合度的表型特征;光照条件则主要影响植物的物候表型特征.植物体表型可塑性的方向随水分梯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生态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效果不是各因子独立作用的简单加和:对某个表型特征都有显著影响的两个生态因子其交互作用对该特征可能没有影响;反之,受两个生态因子交互作用影响显著的表型特征也可能不受它们的独立影响.在对生态因子交互作用作出响应时,col-0的9个特征表现出可塑性,而ws-0仅有4个表型是可塑的;同一基因型内彼此相关的表型特征在可塑性上也具一致性.抽苔时莲座叶数与角果平均籽粒数不受任何生态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两个表型作为数量特征而未表现出可塑性.  相似文献   
697.
果胶酶生产菌原生质体再生及诱变育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用0.5%蜗牛酶和0.5%纤维素酶的混合酶液酶解28℃下培养20-28小时的炭黑曲霉菌丝体,原生质体形成效为9.48×10/ml原生质体再生率为0.26-0.82%。高能电子处理原生质体,筛选出了高产变异株,酶活提高了一倍。炭黑曲霉原生质体的红外吸收光谱显示了细胞内DNA分子的吸收特征,与孢子的红外吸收特征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698.
基于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以96微孔板为平台,建立适合大规模样品快速分析的微孔板生物检测法。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为最适敏感指示菌,当敏感指示菌初始浓度为107-108 CFU/mL,培养时间为4 h时,ε-聚赖氨酸浓度在100.00-500.00 mg/L范围内与抑菌率呈较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97 5)。该方法不仅表现出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与HPLC和甲基橙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微孔板生物检测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和相对偏差(RD)分别小于3.5%和3.0%,说明该方法是一种与HPLC法有类似分析精度,但能直接反映样品的抑菌活性,且更适合大规模样品快速检测的方法,可用于发酵过程中ε-聚赖氨酸产量的检测和突变株的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699.
【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著(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0.
【背景】与感染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病毒相比,目前发现的古菌病毒数量很少,但是却展现出形态多样性。因此,分离和鉴定新的古菌病毒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古菌病毒的多样性,我们从青海省翡翠湖水样中分离到一株新的嗜盐古菌病毒株,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分类。【方法】首先通过挑取单菌落法分离嗜盐古菌,通过噬菌斑法获得嗜盐古菌病毒,PEG 6000两步沉淀法和CsCl密度梯度离心对病毒颗粒进行浓缩和纯化,用醋酸双氧铀对病毒负染染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形态,提取病毒基因组后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三氯乙酸法制备病毒蛋白样品并进行SDS-PAGE分析,分别用考马斯亮蓝和苏丹黑B染色并观察其蛋白和脂质条带。【结果】在以Halorubrum属极端嗜盐古菌K2菌株为敏感菌的双层平板上分离到了一株嗜盐古菌病毒,其噬菌斑为浊斑,透射电镜下呈多形性包膜病毒状,直径60 nm左右;含有9333bp大小的双链环状DNA基因组,与已报道的β多形包膜病毒属(Betapleolipovirus)的HRPV11、HRPV12和HRPV10具有约75%的一致性,是该属的一个病毒新种。根据形态及基因组特征,将其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