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大面积分布的亚热带次生性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预测了该类型林林隙演替趋势。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表现出强烈的相互更替模式,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anensis)等常绿阔叶树种自我更替与相互更替两种模式共存;林隙现实树木更替过程不能维持群落现有组成;Markov转移矩阵分析表明未来林冠层组成中马尾松种群将失去优势地位,整个群落将由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32.
凝结芽胞杆菌对大鼠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凝结芽胞杆菌(简称TQ33)对糖尿病大鼠病理模型的降血糖作用及糖耐量的影响,方法:以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大鼠病理模型后,灌服TQ33口服液,以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糖含量。结果:TQ33对正常大鼠的空腹血糖基本无影响,对糖耐量的Cmax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并促进血糖水平迅速恢复;TQ33可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对糖耐量的Cmax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使糖耐量减低现象好转,结论:TQ33对由于四氧嘧\啶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3.
链霉菌C-3662产生的纤溶活性蛋白酶的纯化与理化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链霉菌 C- 3662发酵上清液中 ,通过硫酸铵沉淀 ,CM- Sepharose Fast Flow和 Phenyl-Sepharose Fast Flow等层析色谱 ,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纤溶活性的蛋白酶 CGW- 3,反向 HPLC鉴定纯度为 90 % ;每立升发酵上清液可得到 8mg纯品 ,活性回收率 46% ,CGW- 3为一单肽链蛋白 ,分子量 2 2 72 1 ,对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PMSF敏感 ,对 EDTA不敏感 ;其 N端 1 5个氨基酸的顺序为 VVGGTRAAQGEFPFM,与微生物来源的胰蛋白酶类丝氨酸蛋白酶有较高的同源性 . CGW- 3的等电点 p I9.0 ,纤溶活性的最适 p H为 7.5~ 8.0 ,对温度比较敏感 .CGW- 3不仅具有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作用 ,而且能够激活纤溶酶原  相似文献   
3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迄今已合成了100多种新的聚酮类化合物。以糖多孢红霉菌A226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重叠PCR方法扩增出去除KR6酶域DNA的约32kb DNA片段,克隆于pWHM3载体,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WHM2201。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pWHM2201转入糖多孢红霉菌A226,并整合于染色体红霉素合成基因位点。整合体在R3M斜面上生长两代后,制备原生质体涂R3M平皿。利用PCR鉴定筛选出8株KR6敲除的突变体糖多孢红霉菌M(1-8)。ZabsPec Fab质谱鉴定,证实糖多孢红霉菌M1合成了3-脱氧-3-羰基-红霉内酯B,一种新的酮内酯类化合物。 〖HJ0  相似文献   
3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成基因 ,已经合成了 10 0多种“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 ,为筛选新抗生素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以糖多孢红霉菌A2 2 6基因组DNA为模板 ,先用PCR扩增出红霉素合成基因eryKR6两侧片段 ,再用重叠PCR将其拼接成去除KR6的约 3.2kbDNA片段 ,并克隆于pWHM3载体 ,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WHM2 2 0 1。用PEG介导将pWHM2 2 0 1转入糖多孢红霉菌A2 2 6原生质体。PCR鉴定和生物活性检测均显示pWHM2 2 0 1已重…  相似文献   
36.
37.
苯肼对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Brunara等人用苯肼使动物造成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基础上,建立一种由急性溶血性贫血后,而诱发家兔幼红细胞增多的非正常生理状态的红细胞在体衰老模型,继而研究新生红细胞从产生到死亡死亡过程,即衰老过程的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新生红细胞的压积、变形、取向及与之相应的全血的粘度、血沉等指标的连续60多天的监测,发现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微观流变学特性确实有明显改变。红细胞在体衰老过程中微观流变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38.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 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 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 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1 Tg=1012 g)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9.
7号淀粉酶链霉菌M1033菌株木糖异构酶晶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号淀粉酶链霉菌M1033菌株木糖异构酶(SDXyI).19nm分辨率晶体结构已经解出.晶体空间群为I222,晶胞参数为a=9.884nm,b=9.393nm,c=8.798nm.参考锈赤链霉菌木糖异构酶(SRXyI)的晶体结构模型,通过分析晶体密堆积关系和晶体学R因子搜索,获得了SDXyI晶体结构的初始模型.采用PROLSQ软件包使用0.60~0.19nm分辨率衍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最终模型的晶体学R因子为0.177,键长键角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0019nm和2.1°.与SRXyI相比较,SDXyI整体构象未发生明显变化,活性中心构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0.
由SDS及梯度胶电泳测得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多角体蛋白天然状态及亚基分子量分别为363kD与31.5kD,从而推断此蛋白为十二聚体,亚基间无二硫键作用.BsNPV多角体蛋白的远紫外圆二色谱显示,它的二级结构含有31.7%的α螺旋,23.8%的β折叠及44.5%的无规卷曲,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通过荧光光谱实验推知,BsNPV多角体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弱,其色氨酸残基位于蛋白疏水核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