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562篇
  18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山羊草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24个随机引物对山羊草属(Aegilops L.)异源多倍体物种对其祖先二倍体物进行RAPD分析,对扩增出的313条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含D基因组的多倍体与二倍体祖先Ae.squarrosa(DD)在聚类图上聚为一支;除Ae.juvenalis(DDMMUU)聚到上一支外,含U基因组的多倍 与二倍体祖先Ae.umbellulata(UU)在聚类图上聚为另一支;多倍体与其他二倍体均不聚在一起,表明多倍体分别与Ae.squarrosa(DD)、Ae.umbellulata(UU)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多倍体开之后,D和U基因组变化较小,而其他基因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为分析更短的Hbmp-2C端肽是否具有诱骨活性 ,寻求新型的有诱骨活性的基因工程Hbmp-2产品。利用温度诱导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肽段长度为102个氨基酸的Hbmp-2C端肽及其Cys的突变体。表达产物经纯化复性后 ,植入小鼠肌袋模型中测试其诱骨活性。获得了能稳定表达Hbmp 2C端肽的工程菌 ,测序结果与预期的序列完全一致。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表达量占细胞总蛋白的 3 0 %。产物经纯化复性后 ,小鼠肌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 :Hbmp 2 10 2肽仍具有诱骨活性 ,而将C端第一位Cys突变的 10 2肽诱骨活性丧失。实验表明 :比Hbmp 2成熟肽 ( 114个氨基酸 )更短的C端 10 2肽仍具有良好诱骨活性 ,这 10 2肽N端第一个Cys对其诱骨活性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33.
该研究采用CTAB法提取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的基因组DNA,利用ITS1片段的序列信息对中国9个不同地理群体的62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2条ITS1序列共定义16个单倍型(H1~H16),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678 5,π=0.005 9),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则表现出较大差异(h=0~1.000 0,π=0~0.009 4);AMOVA分析显示云杉矮槲寄生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到51.37%,群体间为48.63%。(2)Network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单倍型H1和H12较为古老,且所有群体对2种单倍型无共享现象;单倍型H1是广布单倍型,存在于青海和甘肃的6个群体中,单倍型H12仅在四川的2个群体中有分布。(3)基于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群体聚类和中介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四川的3个群体为独立类群,区别于青海、甘肃群体,且甘肃和青海的群体之间没有明显分化。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云杉矮槲寄生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进化及后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加强基础生物学教学,交流生物学教学经验,提高师资水平,使生物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生物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92全国中学生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于8月15-19日在安徽黄山市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代表中有从事教学第一线教师、有各地、市的生物教研员。代表们就如何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35.
烟草花粉管亚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法从烟草花粉管分离出大量亚原生质体。具核的和无核的亚原生质体之比约为1:1。这种亚原生质体在D_2培养基中培养后,不论有核的或是无核的都能生长管状结构和再生厚的壁。管状结构的生长有节律性,常呈结节状。随着管状结构的生长,细胞内含物逐渐流入生长中的管状结构内,有时会从薄的管状结构的顶端排出到培养液中。已生长管状结构的亚原生质体,具核的和无核的比例约为1:1.7,表明管状结构的生长和壁的再生与是否有核的存在无关。对酶液处理后花粉管亚原生质体从花粉管的释放和从单独的花粉管亚原生质体生长管状结构的过程,进行了活体连续观察和照相记录。实验结果说明,结节状的管状结构确实是从单独的一个亚原生质体形成的。管状结构的生长和壁的再生似乎与细胞质进入新生的管状结构有关。讨论了花粉管亚原生质体在植物遗传操作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6.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保贵  朱华  周仕顺  张强 《广西植物》2008,28(5):608-614
根据4个50m×50m样地(400个5m×5m小样方,共计1hm2取样面积)的详细调查及对各样地外蕨类植物区系的采集调查,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组成特点及其数量特征等。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5hm2滇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记录有蕨类植物64种;在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和地下芽为主;在叶特征上,以革质和纸质叶居多,叶形以一回羽状和二回羽状叶占优势;在森林群落中蕨类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在重要值上,狗脊、疏叶蹄盖蕨、苏铁蕨、光叶鳞盖蕨、清秀复叶耳蕨和假稀羽鳞毛蕨的重要值之和占重要值总和的84.02%,其中,狗脊的重要值占重要值总和的1/3以上,它们是该森林群落中占优势的蕨类种类,在生态分布上为该森林群落的"适宜种";研究还发现,勐腊凤尾蕨为该森林群落的确限种。  相似文献   
37.
旅游干扰对张家界大鲵生境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旅游干扰对中国大鲵生境及水质的影响,本研究实地调查了湖南省张家界市2014—2016年间不同旅游强度下的干扰情况,测定了大鲵栖息生境特点、水体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 重度旅游干扰(每年>50万人次)显著增加了噪音、减少了大鲵洞穴数,降低了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加了总氮、总磷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大肠杆菌数量,导致大鲵栖息生境质量下降.但重度干扰区的水质仍然能够达到大鲵生长要求.根据国家地表Ⅱ类水大肠杆菌标准最高值(2000个·L-1),计算得出游客数量理论临界值为每年2604.71万人次.通过控制游客数量与旅游设施面积,可降低旅游干扰强度,保护大鲵栖息生境,促进旅游开发与大鲵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8.
豇豆胚胎发育早期的胚柄及胚乳中的传递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豇豆早期的胚胎发育中,随着胚柄和胚乳在结构上的分化,可以看到在特定部位上形成传递细胞特有的壁内突。在原胚早期,只在胚周围和合点处的胚囊周界壁上存在壁内突。在原胚后期,胚柄的基部细胞的侧壁以及与母体相邻的端壁都发育壁内突。这个时期与珠心冠和内珠被相邻的胚乳细胞的外切向壁上也开始发生内突。胚柄在胚分化时期明显地分化为基部区域和颈部区域。壁内突只发生在基部区域的细胞中。在原胚后期,胚周围形成细胞胚乳的鞘。这部分的胚乳,在种于发育时期,细胞的数目和大小都只稍有增加。当胚乳细胞形成以后,细胞很快变为彼此分离,与珠被组织直接相邻的胚乳细胞的壁发生明显的内突。胚分化和胚轴延长时期,在液体胚乳的区域,在向珠柄那一面的周界壁上,出现特别发达的壁内突。  相似文献   
39.
何氏细鲃鱼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何氏细鲃鱼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其2n=50,NF=96,核型公式为16m+30sm+2st+2t。  相似文献   
40.
植物吸收根的生理功能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研究其解剖结构有助于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策略。热带亚热带地区蕨类植物丰富, 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 但目前对这一重要植物类群的吸收根解剖特征的研究仍然缺乏。该研究测定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的共26种蕨类植物吸收根的解剖特征, 分析它们的种间差异, 结合系统发育与全球自然分布区的气候因子解释根系性状的变异。同时, 通过收集亚热带木本被子植物和温带蕨类植物相关的已发表数据, 比较不同类群的根系性状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 (1)这些蕨类植物吸收根特征的种间差异显著, 8个根系性状的种间变异系数范围为20.61%-41.75%。(2)除皮层厚度外根系性状无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 说明性状变异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较小; 气候因子显著影响根系特征, 根直径和皮层厚度随着最干月(季)降水量减少而增大。(3)随着吸收根直径的减小, 亚热带木本被子植物趋于具有更低的皮层厚度/中柱直径比值, 而蕨类植物则相反; 与温带蕨类相比, 该研究中蕨类植物具有更大的根直径、皮层厚度和管胞直径。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根系生理生态适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