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71.
人工老化对老芒麦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份老芒麦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100%RH高温高湿老化法(AA)对老芒麦种子进行不同梯度的老化处理,探讨老化后老芒麦种子活力和种子内部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4份老芒麦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生理生化指标中,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出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而丙二醛含量则出现整体一致的上升趋势,POD活性变化无规则,SOD活性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CAT活性则发生整体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将为老芒麦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完整性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3.
非损伤性取样在朱?种群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提取DNA,利用20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陕西朱?保护观察站的16只朱?个体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的DNA可进行RAPD研究分析,18条引物扩增结果稳定,遗传距离指数介于30.52%~10.18%之间;揭示16只朱?间亲缘关系较近。尝试在朱?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应用非损伤性方法抽提基因组DNA,以方便对朱?等小种群珍稀濒危生物进行相关研究。
Abstract:Genetic distance of sixteen crested ibises (Nipponia nippon) was analyzed at the DNA level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using random primers after DNA was sampled with non-invasive sampling. The amount of DNA was enough to apply t o genetic analysis by RAPD. Eighteen primers had stable effect. The genetic dist ances are between 30.52% and 10.18%,which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16 crested ibises was similar. This study tried to apply a non-invasive method to obtain DNA, which is helpful to research o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creste d ibises and other tiny population based on DNA level. 相似文献
174.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植被带(区)的划分,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本文认为,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2)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3)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 4) 我国东部地区暖温带的水热条件南北差异甚大,建议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暖温带划分为两个植被带,即落叶阔叶疏林带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疏林.最后,本文还强调了对应于气候变化进行动态植被分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5.
乙草胺对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农田土壤分别用终浓度为 1 0mg、5 0mg和 1 0 0mg g土壤的乙草胺处理 4 0d后 ,检测可培养的异养细菌的多样性和细菌物种多样性。可培养的异养细菌的多样性依据在LB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来研究 ,细菌物种多样性则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 ,纯化 ,1 6SrDNA片段的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的分离来研究 ,香农多样性指数 (H) ,丰度 (S)和均匀度 (EH)等指标用于评价细菌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土壤相比 ,处理土壤中上述两种类型的细菌多样性均降低 ,而且 ,不同处理浓度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将DGGE图谱中的条带回收并测序 ,结果显示乙草胺对土壤中的Proteobacteria的α Proteobacteria和γ Proteobacteria影响明显 ,表明乙草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6.
[目的]研究筛选得到的低温乳酸菌复合菌系(LAC-1)的最佳培养条件及应用于玉米干秸杆微贮的效果.[方法]通过连续限制性培养的方法,以pH为指标进行低温乳酸菌复合系的筛选;利用单因素试验、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的分析方法对低温乳酸菌复合系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获得培养液pH下降迅速、变化稳定及接种干玉米秸杆后可降低发酵体系pH、提高发酵饲料感官品质的低温乳酸菌复合菌系LAC-1.培养时间对LAC-1的pH降低速度影响最大,温度次之,接种量影响最小;响应面分析LAC-1最佳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9.5℃、接种量3.3%和培养时间139 h.经过优化,LAC-1培养过程中pH下降到4.0的时间比优化前缩短48 h,乳酸菌数提高了20.5%.LAC-1接种于干玉米秸秆发酵5d时,秸秆发酵体系pH降至4.1;与对照相比,秸秆发酵饲料可散发出甜酸香味,外观质地松散、色泽鲜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46.3%,霉菌、恶臭醋酸杆菌和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乳酸菌数量提高了33.3%.[结论]接种LAC-1可促进干玉米秸秆低温微贮进程,提高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177.
目的:评价表达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的HepG2细胞系的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物的小鼠急性毒性和近期致瘤性。方法:SPF级昆明种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组、细胞裂解物组,每组小鼠各6只,腹腔分别接种空白培养液、细胞培养上清、细胞裂解物0.5ml。连续14天,每天观察记录动物毒性反应,14d后宰杀小鼠,取血测血生化指标。及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各组小鼠均存活。除对照组1例小鼠,细胞培养上清组1例小鼠,细胞裂解物组2例小鼠次日活动稍减少外,均未见异常反应。血液生化检测ALT、AST、AFP、TBIL无明显异常,且各组间无差别。普通光镜下各组动物肝脏病理切片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目的细胞系细胞培养上清、细胞裂解物对实验用昆明小鼠无明确毒副作用及短期致瘤性。可能提供一种安全的可用于生物人工肝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8.
<正>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技术可以通过把已分化的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的方式,将供体细胞核重置为类似于胚胎的状态.然而,尽管SCNT已在动物保护、育种以及疾病研究和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严重的胚胎发育缺陷和极低的出生率却阻碍了SCNT的进一步发展[1~3]. 相似文献
179.
采自滇西北地区的2份野生大型真菌标本,通过形态学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柳生金针菇Flammulina rossica和金针菇F.filiformis。以分离纯化保藏的菌株Mdr-02和Mdr-09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采用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温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从中挑选出4个较优因素的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柳生金针菇菌丝的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豆饼粉,最适无机盐为碳酸钙,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金针菇菌丝最适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此外,本研究首次成功驯化了柳生金针菇并获得了一株可选育的金针菇菌株,为野生金针菇种质资源开发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