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80篇
  9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线粒体内膜中含有特异的心磷脂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必需脂。本工作测定了心磷脂脂质体对细胞色素C溶液园二色(CD)谱的影响,发现心磷脂可引起血色素铁的氧化,并使其轴向配位场强的对称性下降。提示心磷脂可能参与酶和底物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2.
23.
王哈利  曹同庚 《动物学报》1991,37(4):402-407
在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接合后体发育过程中,已呈退化状态的老大核后碎块,在细胞第二次形态发生时,逐渐恢复其正常形态结构。T形新大核原基向后延伸而与恢复正常形态的老大核后碎块紧密靠拢。此时在光镜下观察,很容易误认为二者已融合为一。但在接合后体分裂之前,老大核后碎块再次瓦解,T形大核原基缩短成棒状而与老大核后碎块分开,此时二者界限分明。细胞分裂后,残存的老大核后碎块停留于后子虫中,最后被吸收。几个关键时期大核原基和老大核后碎块DNA含量的测定,也证明新老大核不融合。本文还讨论了老大核后碎块在有性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4.
作者除全面地谈了经验体会外,还联系教学实际,列出了多道测试夏习题。  相似文献   
25.
在教学上,常用蛙卵做脊椎动物发生的观察材料。由于蛙胚切片染色方法繁琐,卵黄易破碎,往往得不到满意的切片,因此,我采用正丁醇脱水,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有二:(1)能与水、酒精及石蜡互溶,故脱水之后可不经过二甲苯透明而直接进行石蜡浸透包埋。(2)脱水时很少引起组织收缩和变脆。采用苏木精-伊红整染,其特点是颜色鲜艳,无过染现象。 1.取材于3—5月到郊外池塘或稻田采集材料(蟾蜍或青蛙卵),一般在上午八时左右采集,此时的蛙胚处于囊胚期,以后各期可在双筒解剖镜下进行鉴别,选择所需的发育时期的胚胎,分别进行固定。 2.固定用Tellyesniczky氏液(重铬酸钾0.5克、冰  相似文献   
2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于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荧光分光光度计,并试制了三台样机,1978年底经设计定型会鉴定,认为接近国外七十年代同类型仪器的水平,为我国  相似文献   
27.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相似文献   
28.
在黄土丘陵区土质路面种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生态学报》2005,25(7):1754-1763
土质道路水土流失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是相同条件下林地的250倍,农村道路修筑破坏了区域生态景观的完整性,为景观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地。广大山区农村田间地块道路在种植和收获季节以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为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提供了可能。1997~2001年,以中国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小砭沟小流域农田道路为背景,以防止和减轻路面汇流引发的水土流失对道路的破坏和修复农村道路景观生态系统为目的,采用小区径流监测、施工统计和定点观测的方法,在路面进行了为期5a的种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农田作业道路路面不仅可以种草,而且具有一定生态经济价值,在条播下,胡枝子、小冠花、无芒雀麦每km年产值可达1068.88~3150.27元;同时,路面牧草可承受适度的通行压力,禾本科牧草一般可承受300t·次/a以下车辆碾压;道路种植禾本科牧草后,除有机质外,土壤中其它营养成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因此有必要补充各种肥料延长路面牧草使用年限和提高牧草防蚀能力;路面种草后径流量减少46.15%~69.30%,土壤侵蚀量减少54.53%~77.80%,建设成本仅为石子路的27.69%~35.99%,维护费用仅为土质道路的30.52%,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技术途径。道路种草后,路面雨季泥泞、旱季尘土飞扬的劣质景观被蜿蜒的绿色道路景观所取代,形似镶嵌在绵延山谷中的绿飘带,这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是生态修复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9.
通过缬氨酸和精氨酸的交替连接形成β-发卡结构的两条侧链,D-脯氨酸和甘氨酸形成β-转角单元以及侧链末端的两个半胱氨酸连接形成一个二硫键,来设计得到全新的由16残基构成的β-发卡抗菌肽VR。对设计得到的抗菌肽VR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检测,主要测定了新型β-发卡抗菌肽VR的最小杀菌浓度、对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杀菌动力学和盐敏感性。结果发现,VR和蜂毒素具有相似的杀菌活性,而溶血活性远低于蜂毒素,这表明VR比蜂毒素具有更高的细胞选择性。在NaCl的浓度低于100 mmol/L时,VR的杀菌活性没有受到影响;在NaCl的浓度为100 mmol/L时,VR具有50%的杀菌活性。综上可见,VR具有较优异的生物学活性,拥有成为抗生素替代物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0.
油菜素苗体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代谢和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在植中的存在、分析方法、生物合成途径-早期C6氧化和后期C6氧化途径,及其代谢方式、生理效应、结构与活性关系等的研究进展,并就今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